暑期档的最热电影当数沈腾主演的《独行月球》,这部国产科幻喜剧片整个暑假期间都在引爆各种话题,其中关于影片科技含量的话题就从上映到现在一直热度不减。
尽管这部影片专门请了专业的科普团队参与剧情与拍摄的设计与讨论,但仍有很多观众“挑刺”,找出影片中的不少不合理。
当然,艺术与现实始终是有距离的。而电影中提到的登陆月球、小行星撞地球、外太空生物培育计划等高端科技研究,一直也是大热项目。
就在最近,这些研究项目还不断有了新进展,关注这些新动态,或许有助于大家更专业地“挑刺”《独行月球》以及它的下一部“姐妹篇”。
在《独行月球》中,很多观众都对沈腾最后用手推着核弹去炸小行星这样的行为提出质疑。事实上,用炸碎或撞击的方式改变小行星轨道的事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谋划好多年了。
最近他们宣布,打算在9月26日前后,用一艘重约550千克的测试飞船去撞击一颗离地球不远的小行星,目的是测试一下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小行星撞击的方法。
这个任务被命名为“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而NASA这次选中的小行星名字叫Dimorphos。Dimorphos目前正围绕着一颗略大的小行星Didymos运行,暂时并不会对地球造成任何威胁。
这次的任务并不是要用飞船去击碎这颗小行星,而是旨在改变它目前的运行轨道,测试“用人为干扰小行星轨道的方法来保护地球免受小行星撞击”是否行之有效。
早在2021年11月,SpaceX旗下的“猎鹰9号”火箭便搭载了一艘DART测试飞船发射升空,这艘飞船一直在追踪目标小行星的位置。
最近,NASA表示,通过三次机动轨道修正,这艘飞船的任务团队已首次观测到目标小行星所在的双小行星系统Didymos,并打算继续追赶到距离目标小行星仅2公里左右的位置,并计划在9月26日发起自动引导去撞击目标小行星Dimorphos。
如果DART测试飞船能以每小时15000英里(约合24140公里)的速度击中小行星Dimorphos,就能检验动能撞击小行星的“行星防御”理论是否奏效。
当下,双小行星系统Didymos正在以每秒20英里(约合32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而Dimorphos围绕主星的运转速度约为每秒30厘米。
尽管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表示,这种试验会不会导致原本对地球无害的小行星最后意外地改变了轨道,真的向地球撞过来?
但NASA方面解释说,DART飞船任务并不会改变整个Didymos系统的运行轨道,其目标只是改变该系统中的小卫星Dimorphos的运转速度,“卫星围绕主星的运转速度可能会改变少许,比如说每秒几厘米的距离”。
如果这个方法可行,科学家的想法是将同样技术应用到更大小行星上。在这次任务之前,科学家们只能在实验室里模拟撞击事件。DART任务将为科学家完善行星防御计划提供更多数据。
电影中,地球上的人们为了鼓励月球上的沈腾永不放弃,用微弱的电光集中起来构成几个大字向月球传递信息。
这种做法当然很扯,因为地球上的灯光应该是无法直接到达月球上的,还不如直接打个卫星电话来得更实在,前提是月球上有接收信号的基站。
北京时间2022年9月11日,搭载34颗“星链”卫星和“蓝行者3号”通信卫星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再次点火发射,将这些卫星成功送进了近地轨道。其中“蓝行者3号”通信卫星就是一颗可助地球人搭通“天地线”的通信卫星。
它搭载了美国AST SpaceMobile公司独创的卫星基站——用户使用普通手机就可以直接访问的天基蜂窝宽带网络,还有一面693平方英尺(约64平方米)的巨大相控阵雷达天线。
通过这个网络,可实现从太空直接与普通手机进行宽带通信的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该卫星将用于开展“星地手机直连”测试。
据说,为了实现星地直连,AST SpaceMobile已投资约8500万美元用于卫星的研发。该公司的工程师已成功使用“蓝行者3号”进行了800多次地面测试,并为此申请了相关专利至少2300项。
它实现了在不改动现有普通手机基本配置的情况下,直接将手机与太空中的卫星基站进行连接。
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如果该卫星能顺利投入大规模使用,将实现全球网络全覆盖,为世界上近一半未能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提供宽带服务。
以后在月球上想随时掏出手机与家人微信视频,可能就是一件简单日常的事。
《独行月球》电影中的“顶流”是一只袋鼠,其实选择一只身形如此巨大的生物参与月球计划,在现实中暂时并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