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沉心做事的著书人
他是不走捷径的教书人
赵涛,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教授,博导,199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26年来,以一腔“真情”扑进教材编写的浩瀚海洋,全身心投入思考,著精品教材,主编的《染整工艺与原理(第二版)下册》荣获2021年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凭着对教学工作的执着热爱与钻研精神,成为教育部国家一流专业轻化工程建设负责人及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染整工艺原理》负责人。他说:“教学没有捷径,沉下心来,踏踏实实教书育人就够了。 ”
1993年,在工厂工作三年后的赵涛考入中国纺织大学,师从宋心远教授,获博士学位。1996年,毕业留校任教,开始讲授《染整工艺原理》课程。彼时,课程所用教材系统性不强,偏向于技术参考书。90年代末,纺织印染技术发展迅速,出现很多新概念和新技术,出于帮助学生了解最新技术,丰富知识层次,增加教学挑战度的考虑,赵涛个人编写了40余万字的《染整工艺学教程讲义》用于东华大学内部教学使用。
“编写教材与写论文不同,多一字少一字都不行,每一句话、每一处安排都应经得起推敲和验证。”赵涛是图书馆的常客,那个年代,查阅文献不像现在这样方便,为了掌握国内外最新理论和技术,图书馆有关化学与染整工程类的书籍、期刊基本上都被他翻阅过,有用的资料都被他复印过,赵老师办公室立柜下方曾塞满厚厚的文献和笔记,见证着他对教材编写的浓厚兴趣和全身心的积累与思考。秉持着“教材中每一句话都应该是经典”的坚守与执着,十年来,他组织召开多次教材工作会议和访谈,对纺织类院校师生的使用情况包括教学效果、教学适应性、先进性、系统性以及编校质量等进行不间断跟踪及调研,力争合理编排篇章结构,反映国内外最新染色印花理论和工艺技术,并突出清洁生产和绿色纺织品的概念。赵涛主编的《染整工艺学教程》在2005年入选纺织高等教育“十五”部委级规划教材。2009年《染整工艺与原理(第一版)下册》出版发行,历经2版,重印4次。最新的资料数据分析,大量的实验比对,悉心的教学研究,数十年磨一剑,最终,《染整工艺与原理(第二版)下册》荣获首届全国教材二等奖。他说:“每个人沉下心来,为学校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教材是无声的教学,要传递什么思想,要培养怎样的学生,都是需要考虑的。赵涛认为轻工类专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必要。在编写过程中,他将“理论与工艺实践相融合”这条主线贯穿始终,系统讲述染色和印花基本理论及典型工艺,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合理设计工艺方案的能力,同时注重生态环保、职业素养、工程伦理及纺织强国等思政元素的融入。目前,《染整工艺与原理(第二版)下册》被全国20余所设有轻化工程(染整)本科专业院校及多所企业和科研机构所采用。润物细无声,相信赵老师讲述的染整工艺和理论,所传递的育人思想,会在全国染整专业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现在上海可供学生实习实践的印染厂并不多,实验室受条件限制,缺乏最新或大型设备。”为了让学生掌握实际生产的染整工艺流程,赵老师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上线了相关课程,通过联系设备公司、印染厂和软件公司,将实验室没有的大设备、最新工艺等搬进虚拟仿真实验,构建染色设备三维模型,学生通过组合设备、选择染色工艺,身临其境一站式学习体验染色工厂生产及染色设备的工作原理,自主编辑染色程序,设计完整染色工艺。
赵涛认为,“教材是人才培养的钥匙,好教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学习潜能。”十四五期间,他将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以及最新应用技术和研究成果,继续更新完善现有教材。“有机会将在新形态教材上发力。录制更多教学和实验视频,通过扫码观看的形式,让学生们沉浸式学习,近距离实践。”“现在的学生和我们那一代不太一样,学生喜欢坐在教室后排听课。 ”
如何让课程有意义、有意思,让学生愿意学、学得进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赵涛觉得: PPT在课堂中应该是辅助手段,板书显得更为重要。 “写板书时教师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讲着讲着突然就会蹦出很多有趣的案例,而这些正是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学生更乐意听。 ”赵老师的课堂接地气,有亲和力。 课堂上他还会为每一位学生免费发两个本子,一个笔记本,一个作业本。 在他的不定期督促和抽查下,学生用笔演算各种化学反应式和课堂小测验,用笔记录自己的课堂感悟、所见所思。 一笔一画、一字一句,是知识的碰撞,是思想的启迪,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鲜的案例教学,丰富的经验分享,加之用心的督促检查,学生的抬头率上来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自然而然提升了,“2021年上海市育才奖”实至名归。 他说: “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才能真正把学生教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