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时代的注脚,评论是思想的结晶。《北京日报》自创刊以来,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勇立潮头的评论文章,为评说大时代、引导社会舆论构筑了牢固的思想阵地。
“坚持在众声喧哗中传播真理,在信息芜杂中去伪存真。”北京日报不忘初心,举起党报评论这只“音量最大的金话筒”,在舆论场上及时设置议题、引领风向、凝聚共识,通过长期稳定的观点输出和价值传递,充分实现党心与民意相通,激发民众共振共鸣,影响社会向上向善。
《北京日报》评论文章带有鲜明的党报价值烙印,围绕党的纲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形成了多角度立体化的评论报道格局,彰显党报核心功能。
1955年10月1日,在举国上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周年的日子里,《北京日报》在头版发表社论《以忘我的劳动保证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文章提醒:“我们的工作虽然有了很大成绩,但必须认识到,这不过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前进了一步,我们面前的任务是繁重的、艰巨的,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我们要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忘我的劳动来争取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迎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
1956年1月1日,北京日报编委会制定了《北京日报版面革新计划》,对各版内容作了系统安排,其中明确提出,报纸的评论必须加强,要求每月发表本报自己的社论15篇,同时增加“思想漫谈”“工作杂谈”一类的小品文和评论性的消息。自此,《北京日报》的评论文章更加高频次、高密度地涌现。
当年1月初,全市掀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对手工业进行改造的高潮。在此背景下,《北京日报》在一个月里陆续发表《庆祝本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庆贺全市手工业劳动者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等10余篇社论,不仅肯定了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性,还分析了背后的原因——“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全体劳动人民的要求,也是有了政治觉悟的工商业资本家的共同愿望”。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北京日报》有关经济工作方面的评论明显增加。1980年1月至4月,《北京日报》发表了《聚精会神抓紧搞经济建设》《围绕四化中心大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加强领导、抓紧抓好山区建设》《加快轻工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等重要评论,引导全市人民聚精会神地搞建设。当年3月23日,《北京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评论员文章《从根本上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度剖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阐述了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提醒人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胜利”。这篇文章获得了1980年度全国好新闻奖。
进入新千年,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举国欢庆中,《北京日报》发表评论《世界为什么选择了中国》,以北京申奥成功为切入点,述说了改革开放、日益繁盛的中国正在以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的大趋势。
迈入新时代,面对北京冬奥会这件大事要事喜事,北京日报精心筹划,多点发力,打磨了《奏响“双奥之城”精彩乐章》和《“双奥之城”写就新的传奇》两篇社论文章,于冬奥会开幕当天、闭幕次日分别推出,深入阐释冬奥盛会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
1952年《北京日报》在创刊之际,明确提出办报宗旨:“北京日报是北京市人民的报纸……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表扬成绩和优点,批评错误和缺点,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标准……提高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水平,以保证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围绕这一宗旨,70年来,北京日报评论“爆款”层出,一篇篇文章激浊扬清、直击谬误,在激荡的年代彰善瘅恶、发人深思,在峥嵘的岁月鼓舞士气、催人奋进。
2012年5月11日,《北京日报》敏锐捕捉到当时舆论场中较为盛行的“逢中必反”论调,刊发《必须高扬爱国主义这面旗帜》评论文章,通过深入剖析持此论者的思维逻辑,层层推导此论盛行的深层危害,精准对比西方国家在相同问题上的鲜明态度,得出了“中国的发展就需要爱国派,爱国就是一派;不爱国,什么派都站不住。爱国不分先后,不分左右,不分上下,不分派别,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只要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利,都是爱国者”的深刻结论。
针对西方频频向国际社会贩卖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等各路“陷阱说”,《北京日报》2018年1月10日刊发评论文章《不要被各种“陷阱说”给忽悠了》,揭露了西方话语中这些“陷阱说”本身就是陷阱的本质,提醒人们“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定位好自身世界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