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李早云和夏三英在灶台前开始了她们的忙碌,把热乎的豆浆和蒿子粑粑摆上餐桌;午后,李修祥会在自家民宿门口唱一首花瑶山歌开嗓,米兰用植物染料在作品上画好最后一笔;傍晚,杨方课家的“栖山居”广场会点燃明亮的篝火……
在湖南大学与白水洞村的十年双向“奔赴”里,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每一位村民都是主角。
10年,白水洞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几户村民的生活巨变中,我们或许更能感受到这些变化。
他们是最平凡的村民,将汗水洒在希望的田野上。
湖大成就了我和我们村的旅游业
2015年,返乡创业的李修祥建起了白水洞村的第一家民宿,命名为“梯田农家”。他响应帮扶,带头成立富硒水稻专业合作社;热爱山歌,担任村里旅游协会会长一职,倡导发展花瑶民族特色文化旅游。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在这里成立花瑶非遗文化基地,助力村民做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化学化工学院和生物学院提供种植富硒水稻的技术支持,帮助村民成立了富硒水稻专业合作社……
“有人说我是村里旅游的先驱者和致富带头人,说得太过,其实是湖大成就了我和我们村的旅游。”
“山和水总有看完的一天,但文化不会,游客每一次来都会对花瑶民族文化有新了解。”对未来白水洞村旅游的发展,李修祥充满信心,“我们以后要发展沉浸式文化旅游,这样的话,我们的旅游就能和文化一样,生生不息。”
我做了一幅“感恩湖大”的植物扎染
典雅精致的木质围栏小院,牌匾上写有“中国花瑶米兰植染”几个字。这里既是米兰的民宿,也是她植物扎染的工作坊。
植物扎染,就是收集板蓝根茎叶沉淀后的颜色来染布。2016年,白水洞村民米兰开始接触“植物扎染”这一传统工艺,在湖南大学的支持和自身努力下,建起了“米兰植染”的工作坊。
“我干过的活儿可多嘞,在城里招待所做过服务员,在村里做过旅游向导,现在是个乡间颜色的‘搬运工’。”
米兰做了一幅“感恩湖大”的植物扎染。“湖大设计艺术学院的季铁老师加了我的微信,主动来了我家,说要把湖大的文创作品和我的扎染作品结合起来。湖大建筑与规划学院的卢健松老师说,要带着他的团队给我设计一个工作坊,我真的好高兴呀,我也能有自己的工作坊。”
听说湖大给我修的豆坊拿了国际大奖
十几年前,李早云的丈夫出了意外,做不了重活,她便靠卖豆腐支撑起家里的一片天。
经建筑与规划学院卢健松教授带领团队改造,“早云豆坊”成为了白水洞村里的“网红”建筑,有了干净明亮的制作空间,还有了美观醒目的外售窗口和品牌标识,并荣获国际建筑师协会(UIA)专项奖之一瓦西里斯·斯古塔斯奖。
如今,豆坊的产品稳定售出给民宿老板、游客。李早云凭借着自身的勤劳,把豆坊开成了旅游“网红店”。
“前一天要先泡豆子,第二天再磨豆子,过滤,洗渣,把水烧开,就可以做豆浆了。”
“湖大建筑与规划学院的老师们看见我们的厨房条件很差,就帮忙改造。真的很谢谢湖南大学,改得又快又好。没想到,这一改,改出个国际大奖。”
“未来有什么期待?没有了,我觉得我的生活已经很好了。” 李早云顿了顿,又像想起了什么似的接着说,“还是有的,希望小孩读书能读出来,我给你看他们的照片……”
帮过我们家的湖大人,数也数不完
2015年,夏三英的丈夫出了车祸,家庭失去劳动力。在湖南大学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夏三英依靠种地、制作特产、旅游旺季去民宿务工,有了稳定的劳动收入。她的蒿子粑粑也成了白水洞村的“名吃”。
“我现在每天能干的事情可多了!种金银花,种水稻,去民宿当小工,做蒿子粑粑……”
“我老公2015年出了车祸,在最难的时候湖南大学出现了,我们家纳入了重点贫困户。刘世明书记说必须给你们想个办法脱贫,然后他妈妈过来,教我们做蒿子粑粑。”
“2016年有一个叫吴高桥的湖大学生来支教,教我女儿的数学,他也是邵阳人。一个月只有1000块钱工资的支教老师给了我们5000块钱……厨房顶上的瓦片坏了,也是湖大给我们盖了新的瓦。”
“帮过我们家的湖大人,数也数不完。”
湖南大学来了,我们的信心也回来了
杨方课是返乡创业青年的代表。他的“栖山居”,是村里可接客人数最多的民宿,被称作开在白水洞村的“希尔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