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大势所趋?两岸命运共同体成为日益生动的现实?两岸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大势所趋?该如何理解?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原因
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台湾社会各界通过各管道途径向灾区民众,表达关切慰问之意,包括政党组织、宗教团体、社会组织及台商台企,纷纷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体现人道主义关怀及“两岸一家亲”精神。尽管民进党执政以来两岸互动关系恶化,但两岸社会更多是基于“以人为本”及“以社会为本”所建构社会有机联系,证明两岸民众系出于“同文同种”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纽带。
从此次四川泸定县地震灾难援助及慈善捐赠中,体现两岸民族情感、人道主义关怀,超越两岸政治对立及军事对峙藩篱,显现“灾难治理”的正向意义。据9月6日地震爆发后,一名抖音网友“台湾阿公”发布短视频表示,为泸定灾民捐款,其言词充满洋溢浓郁中华民族情感及 “两岸一家亲”理念,具有浓厚双重认同,体现 “台湾是家,中国是国”的国族情怀。“台湾阿公”言明“我是一个台湾人,更是一个中国人”;“天灾无情,人间有情,更何况我们是一家人”,这确实体现两岸民众民族情感及双重认同。
回顾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适逢台湾政党轮替,国民党的马英九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为两岸和平发展带来曙光。马当局和民间踊跃捐出70.5亿新台币赈灾,体现“两岸一家亲”的善意。也因这样的善意,加上“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和政治互信,两岸开启大交流与大合作的历史新篇章。两岸要从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及合作中,迈向“融合渐统”、“融合和统”目标,应营造两岸人民亲善关系及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
从灾难政治学角度来说,当时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充分运用两岸民族主义、人道关怀主义,表达国民党当局与台湾社会对汶川人民的同胞爱,因这样的善意加上政治互信,开启两岸和平发展的黄金8年。然而,自2016年蔡英文执政后,对照2018年初花莲震灾,民进党当局宁可接受日本的技术援助,却婉拒大陆当局派员协助,这不利于两岸善意营造。汶川地震转眼已届十四年,然两岸当年营造的善意和情感则不断的流失。
如同2021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大陆欲捐赠疫苗或者协助台取得疫苗,展现 “两岸一家亲”、 “同文同种”民族情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国家完全统一进程中,给予台湾民众生活、学习、就业及创业之“同等待遇”,以达成“融合促统”、“融合渐统”及“融合和统”的和平统一目标,“以武逼统”非大陆对台政策之“主旋律”。大陆当局也应台湾内部政党、社会团体所请,基于人道主义关怀、同胞爱而维护台湾民众生命与健康权益。
然而,台湾社会相关政党、社会团体却被民进党或“独派”团体组织,不断“卷标化”为“亲中”甚至“卖台”团体。这样“污名化”台湾内部社会组织,实际上既分化台湾社会凝聚及认同,无法建立台湾社会内部共识;也不利于两岸建立和平稳定关系架构。国台办指控民进党当局具有“政治心魔”,民进党当局基于“反中”路线、以疫谋独、倚美日抗中,罔顾台湾民众生命健康及权益。这种视大陆善意为“别具用心”、“统战伎俩”,致民共之间缺乏互信及共识基础,难以真正展开两岸对话及协商。
陆委会对于国台办宣称协助台湾抗疫及取得疫苗,也曾以怀疑态度响应:“对岸不必假好心,只要中国大陆不阻挠,我们就可以更快速的从国际上取得更多可靠的疫苗”。这种将无法购置疫苗责任“甩锅”于大陆当局,又拒绝大陆主动释出捐助疫苗善意,致台湾疫情防控难以有效治理。民进党当局如此批判大陆的善意,致双方敌对关系难以缓解,反而持续恶性循环。
这显示民进党当局并未善用“灾难政治学”,化解双方敌意,反而在“抗中保台”路线下,升高两岸冲突,遭致“被战争”风险增加。民进党当局曾拒绝接受无论是基于人道主义关怀或政治统战的疫苗捐赠,倚美日而拒中,坐实外部因素介入台湾议题。这种联美日以抗中的战略,从而激发中国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致“武统”声浪飙涨,扩大化两岸分歧及敌意日益上升。
台湾民众具有中华民族情感与社会关怀,既有国族认同也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真正立基于两岸社会良性互动及互助,始能建构友善、温馨、包容及同理社会。针对此次四川震灾,台湾社会各阶层纷纷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对灾区民众的关切之情。如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发布视频,对遇难民众表示痛心和哀悼、慰问。现任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脸书发文,向罹难者和伤者表达哀悼与慰问之意。副主席夏立言则向中共四川省委书记致函表示慰问与关心,体现 “两岸一家亲”及立基于“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