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的技术是要给无人机和卫星装上一双‘火眼金睛’,既看见人眼能看到的,还能穿云透雾,去伪存真,看到人眼看不到的东西。”
机器人学院康旭东教授这样描述自己正在做的高光谱图像处理、无人机与卫星遥感等和国家需求密切相关的研究应用。
2009年,康旭东考入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博连读,师从李树涛教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与识别。
由于本科时期极少接触图像信息融合、处理、模式识别等内容,康旭东在研究生起步阶段曾有过受挫感。那时,导师给了科研的一个想法和思路后,他花了大量时间去上课、阅读论文,用了一年时间也没有获得理想的研究结果。
在焦虑、进退维谷时,他选择坚持下去。在导师和师兄的细致指导下,在身边爱人的支持下,坚持的结果令人欣慰,他顺利完成了实验,并将论文发表在SCI一区期刊《Information Fusion》上。
康旭东感慨地说:“这个过程给了我很大的锻炼和很深的感受。在科研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挫折,如果能跨越这些挫折,你就会拥有面对未知的一种耐挫力。”
之后,和团队一起做其它课题时,他们将论文投向了图像处理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期刊审稿人给他们提出了数页的审稿意见,单栏近30页的论文,他和团队回复审稿人的意见竟有80页,并在审稿人的帮助下进一步提升了论文水平,文章顺利刊发,“如果没有前面工作的锻炼,这80多页我可能写不出来”。
2012年,康旭东获得冰岛大学信号处理实验室的联合培养博士生机会,跟随欧洲科学院院士Jon Atli Benediktsson教授开始为期一年的遥感方向的研究工作。正因为他有了国内两个研究工作的扎实基础,再和国外导师的研究方向一结合,使得国内团队后来多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高光谱遥感”。
“国外学生花在实验室的时间相对比中国学生少,我一人在国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工作。”直面科研中的困难和挑战,康旭东的努力受到了Jon Atli Benediktsson教授的肯定与赞赏。他在国外的第一篇论文投稿,不到两个月就被遥感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Remote Sensing》接收了,研究工作和论文质量获得审稿人的高度认可。这一年内,他陆续投出了4篇同等级的论文,科研信心倍增。
2014年,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第34届IEEE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上,康旭东的论文“Extended Random Walkers for Hyperspectral Image Classification(基于扩展随机行走的高光谱图像分类)”入选大会最佳学生论文。
回首自己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心路,他说:“科研中的耐挫力很重要,我希望自己带的学生能逐渐具备这项能力。”
要为学生“研途”披荆斩棘地护航,自己首先要有深厚的功力与学养。康旭东希望通过项目实践,引领学生勇敢面对科研中的各种困境,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系统创新思维。
2015级硕士向轩林曾在研一起步时即遇困境,在转入康旭东团队后,“康老师从最基础的地方教我理论与学习方法,手把手指导我一行一行看代码,每天好几个小时”。康旭东“慢慢地说,浅浅地笑,情绪稳定”的陪伴与指导,大大缓解了向轩林学业上的焦虑。她奋起直追,积极参与团队课题工作。毕业前,她发了两篇SCI论文,还获评湖南省优秀研究生称号。
康旭东常叮嘱学生,“科研有瓶颈期,不要轻言放弃,用多种方法去尝试,一步步去做。结果也许不尽人意,但在过程里学到东西,对科研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他给学生分享海外有质量的公开课,分享国内外导师的会议视频,鼓励学生参加专业领域的竞赛,鼓励学生竞选学生会干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扩大阅读面。
“康老师善于启发我们的科研思维,注重我们系统能力的培养。”2020级硕士生王子昊觉得自己导师带队伍很有一套方法:“康老师给我们设定的目标是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的高度,不要求我们做不能完成的任务,他引导我们追求高效与创新”。
“康老师阅读面广,思维开阔,遇到高难度的问题,能快速找到突破口,做事效率高。”2017级博士生段普宏最近刚留校做博士后工作,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就是在康旭东“做一些高光谱领域里有新意的研究”的引导中找到创新点完成的。
康旭东教授(前排右二)和团队及合作单位在山东东营黄河口湿地野外数据采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