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客观条件的艰苦也在考验着团队。康旭东经常会带领团队在野外、高温、太阳光直射的环境下采集数据。“因为阳光越强烈,数据越准确。”2018级博士生莫言说。
康旭东曾开车带着5个学生,带着一车的设备,来回一周多时间,在山东东营市黄河口滨海湿地做湿地植被监测的外场试验。他们每天早上八点多将光谱仪、大小无人机、供电设备、配套电池等设备搬进湿地保护区,工作到傍晚才离开,“很累,但康老师亲自上场操作,他积极乐观的情绪会感染我们。团队采集了大量可供分析的数据,收获挺大的。”
“上好课,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毕业留校后,康旭东教过《数字图像处理》和《系统工程导论》两门课。科研达人给学生上课会感觉轻松吗?在经历了最初程式化教学的平淡后,他尝试在课堂内容中增加设计感以吸引学生。为了上好一次课,他会投入4-5个小时备课。
在讲“系统”这个关键词时,康旭东让每个同学画一幅制作蛋炒饭的流程图,要素、关系、功能、整体,用极具生活化的图示分析让同学们迅速理解透“系统”这个抽象概念。
“我希望把课程里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讲成这个水平,虽然很难。”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他会将《系统工程》这门管理学课程结合人工智能、遥感、博弈论等专业领域的内容给学生拓展讲解。课堂设计感增强后,学生互动也更多了。
在讲“图像变换”这个专业知识点时,他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我们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的一个图像变换,这种变换不单是视觉上的图像变换,还有心理上的变换……”
专业课里巧妙地融入了“思政”元素,学生们豁然开朗,下课时给了康旭东热烈的掌声,他欣慰地说:“当你发现上课跟学生有心灵上的沟通,他们能听进去,那一刻我感觉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教学的乐趣来得很直接。”
在科研攻关、项目申报、研究生管理等诸多事务里,康旭东依然认为站好讲台,上好每一堂课是一名教师的根本。
“很喜欢康老师的笑容!”学生们毫不掩饰地表示很喜欢讲台上这位谦逊平和,温润如玉,笑起来像大师兄一样的老师。
康旭东和团队目前的科研重心在高分辨高光谱遥感方向,成果主要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防灾减灾、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农业发展以及军事领域等。
“这个方向和国家的重大需求密切相关,是国家需要的技术。目前,我们有比较稳定的研究队伍。”依托这个方向,康旭东所在团队最开始争取到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后又获得了一个基金委的重大项目课题;2022年获得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支持。团队在信息融合与遥感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2017、2022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康旭东和团队根据项目要求采集数据,分析调整数据,设计软件算法嵌入机器,让机器自主学习、智能识别。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先进的高光谱卫星可将超高的光谱与空间分辨率和超宽的地面覆盖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高光谱数据的应用价值。
目前,高速高精度是康旭东和团队做遥感技术一直保持的追求。他说:“军事侦察用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可以在空中滞留几十个小时,一直在观察,所有的图像数据都在机身里,亟需高速高精度的图像处理与识别算法,辅助地面控制中心的指挥决策来完成操作,让导弹能够准确无误的打击它设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