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建设成为人口规模超3000万、GDP超6万亿元的世界城市和都市圈。”这就意味着,今后一个时期,武鄂黄黄将成为武汉都市圈乃至湖北省的优先发展区域。
鉴往事以知将来。武鄂黄黄有何历史渊源?本文辑佚钩沉,为读者作一粗浅的梳理。
要弄清武汉与鄂州的关系,先得知道武汉的来历及“武昌”与“鄂州”的关系。
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江夏郡治设于却月城,此即武汉城区最早的城池。南朝宋时,析荆、湘、江、豫四州置郢州,设州治于夏口城,郡治、县治亦设于夏口。隋统一江南后,改郢州为鄂州。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成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
两宋时期,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荆湖等路行中书省,简称湖广行省,别称鄂州行省,为全国10个行中书省中最大的一个。至元十八年,定武昌为行省治所。鄂州行省下辖鄂州、岳州、常德、兴国等30路。鄂州路后改为武昌路,下辖7县,江夏武昌是湖广行省、武昌路和江夏县的治所。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武昌路为武昌府,明末领江夏、咸宁、武昌(今鄂州)等七县一州(兴国州,领大冶、通山二县)。清初至清末,武昌府领江夏、武昌、咸宁、嘉鱼、蒲圻、崇阳、通城、兴国州、大冶、通山,计九县一州。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攻克武昌,宣布创立中华民国,建军政府。1913年,为纪念武昌(镇)首举义旗、革命成功,改江夏县为武昌县。1927年1月1日,武昌、汉口、汉阳合并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为国民政府所在地,同时是湖北省省会。
鄂州之“鄂”,历史悠久。早在商朝末年,已有鄂国存在,后南迁至今鄂东南一带。“鄂”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偏后时期。《史记》载,周夷王(约公元前885—前878年)时,熊渠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并立其中子红为鄂王。其后,熊红为楚王,传六世至熊咢 。今大冶金牛镇境内鄂王城,即其王城故址。
汉初,江夏郡所领十四县中有鄂县,今鄂州全境和大冶大部,皆在其境。鄂县县治在今鄂州城区。
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今鄂州)。又分江夏郡东部设武昌郡,辖武昌、阳新、沙羡、下雉、柴桑、浔阳等六县,武昌郡郡治、武昌县县治皆设于武昌(今鄂州)。西晋初,武昌郡由荆州改隶江州,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江州治所移驻武昌。是时,州、郡、县治所皆设于武昌。武昌为军政重地,名将陶侃、温峤、庾翼先后坐镇,留下“陶公柳”“贤庾乡”等地名或佳话。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江夏郡为鄂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鄂州为江夏郡,六年后又改回鄂州。唐至德元年(756年),设武昌军节度使,驻鄂州江夏,是为“武昌”地名西移之始。但有唐一代,武昌县治所未变。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武昌县属荆湖道鄂州江夏郡,改归武昌军节度。次年改道为路,武昌县隶属荆湖北路鄂州江夏郡,仍归武昌军节度。南宋建立,升武昌县为武昌军使,次年再升为武昌军,稍后改寿昌军,领武昌本县,直属武昌军节度。端平元年(1234年),废寿昌军,复武昌县,隶鄂州。三年后复为寿昌军,仍领武昌本县。军治、县治,皆在武昌。元代,武昌县隶属湖广行省湖北道武昌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攻占武昌,改武昌路为武昌府,武昌县隶武昌府。
1913年3月废武昌府,并改府治所在地江夏县为武昌县,而将武昌县改为寿昌县,次年改鄂城县。
综上可知,武昌与鄂州,都曾是省级政治军事中心;鄂州曾改名武昌,武昌曾改名鄂州,而且曾有反复,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地名变迁史上都是罕见的。
武汉与鄂州之间隔着广袤的梁子湖,这是两地区划分离的地理原因。
两汉时期,今日鄂州的全部、黄石市区全部及大冶的大部,并属荆州刺史部江夏郡之鄂县。
唐末,藩镇坐大,各据一方,版图分裂为“五代十国”。乾宁二年(895年),杨行密割据淮南,肇建吴国,史称杨吴,武昌县、永兴县在其辖境。唐天祐 二年(905年),杨吴名将秦裴在永兴青山地区开采矿石,并设置“青山场院”管理采冶之事。辽天显十二年(937 年),徐知诰(李昪 )废吴王,建大齐国。升元三年(939年),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武昌、永兴均在南唐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