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贺杨先生百岁华诞, 2022年9月30日晚,高山科学经典联合抖音组织了一场主题为“科学大家杨振宁百岁华诞”的活动,邀请了9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工作者,用“专业有趣”的方式从不同维度讲述杨先生的科学成就与个人故事。
这9位嘉宾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杨振宁传》作者杨建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教授刘钝,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西瓜视频独家创作人李永乐,知名科普作家严伯钧和科学节目主持人段玉龙。
这9位嘉宾,他们有的与杨先生有过密切的私交、有的与杨先生讨论过物理问题、有些是杨先生的追随者,也有些是杨先生的仰慕者,相信通过他们的讲述,可以带大家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杨先生。
同时,主题为【我“仰慕”的杨先生与我“认识”的杨先生】的圆桌论坛也将重磅呈现,从“仰慕”到“认识”的距离有多远?科学大家与与普通人有什么区别?是什么样的特质让一个人可以做出卓越的科学贡献?在圆桌碰撞中,一起走近杨先生其人其事。
1922年10月1日,在安徽合肥的杨家大院,杨振宁出生了。10月1日,才是他真正的生日,也是他的“吉日”。
1954年10月1日,他提出了轰动物理界的“杨-米尔斯规范理论”的论文之一《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而令他获诺奖的《质疑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发表于1956年10月1日。
提到杨振宁,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获诺奖第一人”,但对于杨先生的科学成就,却知之甚少。
2012年,在杨先生90岁生日的时候,清华大学送给了杨先生一个礼物,是一个黑水晶立方体,上面镌刻了杨先生13项诺奖级成果。
这13项重要贡献分为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等四个领域,分别刻在立方体的四个垂直面上:
1969 Finite Temperature(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当然,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就并不止于此,他的其他科学成就还有如下所列:
在这些成就中,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凭借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成为了最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92年,在杨振宁70岁生日宴会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说:“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
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将鲍尔奖颁发给杨振宁,颁奖词中说:“(杨一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深远地重新规划了最近40年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的发展”,“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
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
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普通人看杨振宁,看到的都是一个个闪耀的光辉顶点,但实际上,天才同时也是一个鲜活真实、有自己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普通人。
但大多数人对杨振宁先生的了解非常有限,为了向大众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的科学大家的形象,科普公益项目高山科学经典特借杨先生生日的契机,组织了这次活动。并将在10月1日杨先生生日当天,举办科普书籍《杨振宁传》的导读活动。
2021年,高山科学促进中心牵头发起“高山科学经典”项目,邀请多位科学家推荐科学书籍,最终形成100部《高山科学经典》书目。“高山科学经典”项目还将邀请100位科学家和200位社会贤达作为导读者,以每周六晚直播的方式,用轻松有趣、专业科学的方法带领大家一起阅读科学书籍。
自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发布项目以来,“高山科学经典”每周一期书籍导读直播,截止目前已经导读了24场,在抖音等平台面向大众公益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