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一种信仰活动,来源于人们对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是中华文明和传统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今天我们所有的节日都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在节日中采取进贡上香,叩拜行礼的形式,今人采取了集会,献花,座谈等形式,两者相较,只是缺乏了仪式感。但无论是那一种,或者说那一种表述,那一种形式,都是对过去的纪念,对后人的警示,是对过来和未来的一个态度问题。
在古人的眼中神灵无处不在,所以祭祀的对象五花八门,大的方面我们暂且不论,仅就三教九流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祭祀对象。如造纸以蔡伦为神,行医尊孙思邈为神,木、瓦、石匠以鲁班为神,茶叶以陆羽为神。当然,这些行业神在一些地域还有不同的对象,这反映了地区的文化差异。
酒行业的酒神各地也有不同,从现在收集的资料看,茅台以水为神,古井贡祭祀曹操,南方黄酒以仪狄为神,河南酒业大多以杜康为神,河套王祭祀黄河酒神仪狄,庄子道酒业以庄子为酒神等等。
从历史上看,仪狄和杜康是最早的酒神。《说文解字》记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而仪狄的出现更早,《世本·作篇》云:“仪狄造酒,仪狄始作酒酿,辨五味。”《战国策·魏策》记有“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朱肱《酒经》云:“酒之作尚矣。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于此耶?”说是夏禹的一位祭司,曹植在《酒赋》中赞美仪狄“嘉仪狄之造思,亮兹美之独珍。”
晋人江统的《酒诰》中讲:“酒之所兴、肇自上皇。一曰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积郁成味,反蓄成芒,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古代的酒以果酒和米酒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酿酒工艺也进一步改进,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馏,最大的突破就是对酒精的提纯。
在陆柞蕃《粤西偶记》有如下记载:“(广西)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猿酒是自然发酵的酒,这是其一。
再者是仪狄或杜康造酒。《世本八种》中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从考古发现看,仰韶文化时期的龙山文化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酒器,这说明在此之前,古人已经学会了酿酒。邢台葛家庄先商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精美的酒器,石家庄的槀城台西商代遗址就出土了完整的酿酒作坊遗址。
无论是仪狄还是少康都是黄河流域的人,在夏朝时我国的农业已经十分发达,中原一带种植着大量的谷物,栗或黍都是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在邯郸磁山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的窖藏中发现大量栗黍的炭化物,说明当时的产量已经很高了。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黄河文明的中心,也是先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人认为政权来自神授,王为天子,或来自天子的授予。于是敬畏天帝,进行祭祀,祭祀时需要将最好的物品奉奉献其上。五谷就是当时的主要祭品。
《管子》说,帝王祭祀,“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就是说自古以来,帝王封禅,使用的是鄗地所生产的黍子和北里所种植的禾。关于这个话题在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也有同样的记载。鄗是古地名,即今天的河北柏乡县,今柏乡县发现的小里仰韶文化遗址就发现了黍米的标本。
黍,是先秦时期酒的主要原料。所酿的酒被称为黍酒。也是先秦时期祭祀中的主要用酒。《诗经》中《周颂·臣工之什》中有颂,“丰年多黍多稌(tú),亦有高廪(lǐn),万亿及秭。为酒为醴,丞畀(bì)祖妣(bǐ),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这两句诗讲的是粮食丰收之年,便有更多的谷物可用于酿制美酒,如此便可更隆重地祭祀祖先,望先祖赐福。
在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陶缸,上刻有“黍上尊酒十五石”的字样。可见黍酒在汉代酒占有主体地位。
从邢台及周边的早期文化遗存来分析,这里处于一个酒文化中心,这是因为酒和其他产品不一样,需要进行再生产才可以获得,因为运输的不便和诸多因素,酒的生产局限于本地生产,或距原产地不远。邢台在传说时期是尧舜礼让的地方,大禹治水“至于大陆”,夏时又是先商族的起源地域,商代为“祖乙迁于邢”的都城,广宗平乡的“沙丘平台”为殷商之离宫别馆,战国赵国的沙丘苑,秦始皇时期的行宫廷苑。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有“酒,受酋年”之文。受酋年,即出酒丰富之年。这样结合酒文物、粮食产地及政治文化需要,可以说邢台在先秦时期是我国酒生产和酒文化的中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