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得出了酿酒起源新说,认为河北(邢台)是中国酒文化中心。考证说最初的帝王祭祀时,以鄗上之黍进行祭祀,后来发现粮食在供器中陈放溢出浆液,品尝后发现十分的甘美,认为是天帝的赏赐,这样认识了酒,懂得了酒的酿造,同时将黍米酿成的酒再次贡献于祭台,这也就是“尧舜禅让,鄗上之黍,陈献成浆,以液供献”酿酒新说的论据和论点。
古顺酿酒的历史,自明清益诚烧锅算起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古顺酿酒进行现代发展时期后,为什么要强化文化认同,培养文化自信,为什么要连续的进行对酒神进行祭祀,这是一值得思考的问题。
祭祀是天地大典,是在人的心理思维上,感悟人神沟通、上下交感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欲念。其目的是为了祈求神明趋凶避吉,趋福避祸,避免灾难获得丰收等。为此在进行过程中,祭祀人对祭祀对象有一种崇敬且害怕的的心理感受。
由于此,在祭祀过程中,现场庄重肃穆,每个人对待祭祀的态度是怀着敬畏之心,做着一丝不苟准备,恭敬的向神灵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祭祀,在今天又有新的文化内涵,是通过祭祀之礼,以培养人的敬畏之心,恭敬之仪,工匠之艺。实际上这也是在一种爱岗敬业的教育。
中国古代时十分重视祭祀活动,祭祀也是儒家“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之大事,在祭在戎”,这些都说明祭祀在当时是国家的重要大事。
古语说“酒以成礼”。祭祀的意义在于礼的教育。朱熹说:“古礼难行。后世苟有作者,必须酌古今之宜。若是古人如此繁缛,如何教今人要行得!”祭祀的产生与演变随着时间和观念也在变化。
第一,道德教化意义,通过祭祀让每个人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并形成认同以培养同源意识。第二是秩序意识,自古以来,祭祀是表现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对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古人说:““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用现代话就是说建立有序的社会。第三就是感恩意识,“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重情义,知礼仪的民族性格。第四就是同源意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化族源观念,提升社会成员的修养以“德治”,对于加强合作,增加归属感促进相互之间的和谐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祭祀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祭祀中的情感必表现于现实之中,也会体现于工作之中,通过祭祀以促进或形成人对事物、对工作的态度,对文化的认同,可以激发情感,成为工作和事业追求的动力。尤其是在工作中,以祭祀对神的态度,可以养成对工作的认真。这样可以在企业文化之中,培养和建立广大工作人员对文化的自信,并转化一种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