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奖是属于我和奚美娟共同的”。
让这样一对老年母女的形象在银幕上被看到,
是她工作的野心。
就以一对关系紧张的母女之间的故事
我们和她聊了聊这部电影,
《妈妈!》讲的是一位85岁母亲照顾65岁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女儿的故事。
这些年,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通常都是很青春靓丽的形象,尤其是女性,往往都是由一些大明星来演绎的。很少看到这样质朴、有年龄感的形象。但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少见,才成了我工作的一个野心:
我看看我的这一对老演员,她们是那么好;这样的老年母女,在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我为什么不能让观众在大银幕上看到她们?
吴彦姝和奚美娟在片中扮演一对知识分子母女,她们分别是退休的文学教授和物理教授。女儿会在睡前给母亲读诗,母亲则对诗集的版本、页数烂熟于胸
我从一开始就很笃定是吴彦姝老师来饰演母亲——她那种年龄感、那种和我心目中母亲形象的契合,使得我根本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一定得是她。
奚美娟老师则是一位“不像演员”的演员。因为她太质朴、不浮华,同时又非常美。她们身上都有一种书卷气,就是我想在片中塑造的一对老知识分子母女的形象。
女儿是“照顾者”的角色,条理清晰、不苟言笑、督促母亲刷牙洗手、苦行僧一样吃清淡健康的饮食。
女儿患病后,高龄的母亲开始看护女儿,健身、学习做饭、把盘子里的红烧肉分给狼吞虎咽的女儿
在这个故事中,这对母女都已经来到了人生的尾端。于是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聊,聊她们之前经历过什么、前半生做过什么、为什么会有现在的种种表现。
我们为此也钻研了很多书籍和电影。吴彦姝和奚美娟老师都曾经是舞台剧演员,职业精神非常强,接到角色的时候,天然就会产生演员的信念感。
母亲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开始锻炼身体。吴彦姝也贡献了俯卧撑、平板支撑、一字马等等惊人的表演
吴彦姝老师还为这部戏学说日语、法语、英语,学得特别认真,讲得也很好。她还为了跳舞的情节学跳了桑巴和恰恰。可惜最后这些镜头都没有用到,我们保留了她最擅长的一字马。
她们在这部戏里代入了太深的情感,有时候也会把我打动到。有一场戏是女儿着急进屋上厕所,母亲打不开门,用一个小锤子敲破窗子。很多观众都对那个动作记忆犹新。在片场的时候,那场戏都把我看傻了。
吴彦姝爬窗台的镜头让很多人记忆犹新。摄影指导余静萍说,她在那一刻真的成为了那个着急的母亲
吴彦姝老师个子很小,窗台又很高,要爬进那个屋子里面是有难度的。当时,我们在窗台下给她垫了一个小凳子。让她站在凳子上,敲碎玻璃就行。
结果吴老师拿过来一敲,我没喊停,她的动作就也没停。于是她站到凳子上,爬上了一条腿,用胳膊一撑,再上去另一条腿,爬了进去。进去之后她才反应过来危险,问我:导演,不喊卡呀?我才反应过来叫停,然后我们所有人都冲上去拥抱她。
我没有喊卡其实不是因为我忘了,是我看傻了,我完全被她的这个动作给吸引了。
还有一场女儿洗澡的戏,可能因为水温调得有点高,奚美娟老师拍了一会儿之后感觉不舒服,有点儿低血糖。我们暂停了拍摄,让她在床上休息了一会儿。那一刻,整个剧组都很安静,慢慢等她恢复过来。
吴彦姝入戏太深,拍摄结束后仍在落泪
那一刻我们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个困难,反而会觉得是一种鼓舞——看到这两位老演员把这样的职业精神带到这个戏里面。我们作为晚辈和同仁,好像就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不能面对的了。
我自己现在还不算完全进入衰老的历程,身体状况还行,我也不迷恋我的青春,但是我确实看到其他生命的衰老。我从拍摄纪录片开始,就看到特别多的老人一个个在摄影机前倒下,我必须得严肃地对待。
在拍摄剧情片之前,杨荔钠拍了很多年的纪录片。她的纪录片处女作《老头》将镜头对准了一群扎堆聊天的普通老头,获得了德国莱比锡纪录片电影节“金奖”和“观众最喜欢的影片”奖
当一些动物、一些亲人都从我的生命中陆续消失的时候,我会被提醒到,该怎么样面对我们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电影《春潮》中,金燕玲和郝蕾饰演了一对针锋相对的母女
所以在《春潮》之后,我就很笃定地要拍摄一部关于老年题材的电影。我之前拍摄的电影都是关于青年、中年,比如《春潮》里的母女关系有尖锐、有刻薄,两个人都还很有“战斗力”来彼此针对。但是《妈妈!》这部电影就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