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CCTV-1黄金时间首播热剧《大考》是一部再现人民集体记忆、彰显中国雄浑气魄,并高度熔铸“力”与“美”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结合的荧屏佳作。
《大考》由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一个县城的高考作为“切口”,由剧中的两位校长和几名各具典型性的考生及其背后的家庭,延展至更为广阔的社会大系统,使作品具有了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具有了历史内蕴与文化内涵。
在作品主旨的统御下,本剧多条叙事线索交错发展,筑了一幅在广阔社会背景下疫情中各行各业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时代浮雕。
《大考》之“大”,就在于全剧借高考为突破口,记录下了人们在前所未有之疫情困境中的艰难拼搏与彼此慰藉,从而书写了这场全民“大考”中众志成城的热血诗篇,升腾出荧屏内外中华民族精神共振的“力”与“美”。
《大考》之“力”与“美”,在于主创团队以现实主义精神突破近年来一般囿于类型片创作之“藩篱”,突破了流水线影视生产的“摹本”。
主创团队将这场特殊的高考放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审美观照,既有从新时代高度对人生百态的俯瞰,也有从个体角度对心灵深处的探微。
这是一场真正扎根生活、直面人生的艺术化荧屏再现。
作品中生逢“非典”、考遇“新冠”的高考生吴家俊热爱绘画,憧憬艺术院校,却与母亲心目中“好大学”“好专业”的标准产生严重抵触。
这是现实中许多高考家庭、考研家庭代际的择业观、行业观差异性和矛盾性的真实投射。
剧中的一系列冲突看似出乎意料,但又合乎情理地直击了代际冲突、家庭教育、婆媳困境、亲家关系、老人寡居等诸多社会现实问题。
如与吴家俊面对的“窒息式”母子关系形成对比的,是另一考生田雯雯长期面临的“放养式”母女关系。
因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田雯雯成了“留守少女”,她心目中对“家”的憧憬总与现实渐行渐远,这涉及到了现实中的青少年成长心理、异地亲子关系等社会问题。
《大考》之“力”与“美”,在于主创团队以现实主义精神之力直击人物心灵,升腾出人物的浪漫主义情怀之美。
该剧的人物塑造规避了早年间一些脸谱化、刻板化的塑造模式。
这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对“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单向思维方式的匡正,力图从现实生活整体出发,以全面把握、辩证发展的和谐思维塑造出 “人的历史”与“历史的人”高度统一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就抗疫这条线索而言,剧中2020年的“新冠”抗疫与2003年的“非典”抗疫形成了时间上的互文,实现了伟大抗疫精神的历史复现。
县一中校长王本中的妻子,她作为医护人员在2003年的“非典”抗疫中献身牺牲。
应该说,王本中之妻在剧中是一种“缺席”的“在场”,始终对女儿王倩有着一种冥冥之中、潜移默化的精神感召力。
继承母亲衣钵的王倩起初不愿和作为同事的男友前往疫区,在与男友的一番争论和自己的一番挣扎后,她选择与男友共赴疫区。
当她在疫区经历了与死神赛跑的奋战,深受触动后,她毅然决然地前往当地重症区继续作战。
这是具体的、偶然的、可感的 、发展的“人的历史”。
在王倩母亲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在万众一心抗疫精神的普照下,必然会涌现更多思想上获得成长与升华的“王倩”们。
这是历史环境造就的“历史的人”。
在个体人生际遇之概率与特殊性背后,是人物命运与历史趋势之特殊性与普遍性的高度统一,从而锻造出“人的历史”与“历史的人”高度熔铸的典型形象。
《大考》之“力”与“美”,表现为主创团队以现实主义精神之力对中华美学意象实现创造性的荧屏转化。
这既是中国影视叙事的美学基因之优势所在,也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两位中学校长对于疫情期间学生管理问题的争论,始终因疫情防控之需而隔着一道“校门”。
这道紧闭的大门,是两名教育工作者存在教育理念隔阂的具象表征,更是丧女之痛和丧妻之痛纠葛多年的翁婿间那道隐形“心门”的写照。
吴家俊母亲禁止孩子反锁房门,甚至拆除锁芯来实行“无死角”监控,此时的“房门”已经成为母子关系隔阂的隐喻,蛮力拆除锁芯的行为也是对孩子独立人格被强行剥夺的意指。
又如,剧中医疗队即将出发时两个空间的“楼梯”形成了彼此呼应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