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林迪】数千年前,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城市,它有着自己的生命活力,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地成长。随着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商业的兴起,城市的形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力量正在深度介入城市生活的重塑——生活在农耕时代的“城里人”,可能无法想象现代城市中有纵横交错的立交桥、穿梭不息的车流,以及即时传输的信息和多场景下的机器人。
第三阶段,行业要成为AI落地的主力军,而不是AI专家,后者的使命在于,让行业的人把AI技术落地到场景里,技术公司还要做AI平台性能力的打造,使得行业可以基于AI平台化的能力去做创新,解决其业务问题,产生真正持久的价值,这是他认为的第三个阶段应该有的模式。这时候,“无行业不AI”的解释又发生了变化,即没有行业的深度参与就没有AI的规模化。
“我经常开玩笑说,我可能是工业界最了解学术界的,也可能是学术界最了解工业界的。工业界我不见得是最好的,学术界我也不见得是最好的,但是一跨界我就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跨界是最难的地方,这个中间就是一个鸿沟。”华先胜对记者表示,但是如果说一个团队能够把两者都能够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产品的布局战略就会更容易实现真正落地。
“你总是要有比别人领先的地方,你很难做到绝对领先,而且现在单凭一两个技术点领先已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了;但是你如果在算法、平台、系统、生态、行业认知等综合能力上领先,还有很多人跟着一起做,也是不错的优势。所以,我们是希望能够提供平台的能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也是价值所在。当更多人基于平台化、系统化的能力去深入行业做那个场景里面真正的应用,那就比我们自己去做更能够体现价值,因为它是在这个行业里面的人,他知道做出什么才是这个行业所需要的。”在华先胜看来,跨界和生态的概念始终贯穿在我们这一套产品体系里的。
“我们定位的是未来城市生活,而不是定位在城市管理。最终的目标是让大家拥有真正体感好的场景化的无处不在的智能能力,最终的目标是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最后,他以一个场景描述了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智慧之城的一个缩影。“比如,现在会议结束后,我要出门要坐电梯下去,其实电梯应该在等你,不是你去按电梯的;你的下一个行程也是提前做好了出发时间和路径的优化;工作半天想提神,需要一杯咖啡,你只要说一句话机器人就可以把你今天想喝的咖啡送过来;你所在的办公室、会议室空调和照明会按照你的习惯自行调节等,整个楼宇以体验最好又最节能的方式在运行,还是自动化形成的一个全智能模式;你工作、生活所依赖的大大小小的环境都是你贴心的助手,总能让你以最高效、最舒心、最健康的方式和你交互;整个城市也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和智能无处不在的方式服务着城市里的所有角色——管理者,建设者,赋能者和体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