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而在明朝,锦衣卫是一个“极具明朝特色”的特务机构。自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以来,锦衣卫成了明朝历代皇帝掌控皇权的强有力的工具。因此,有明一代,锦衣卫机构就一直存在着。
锦衣卫直属御前,权力极大:监察除了皇帝本人之外的所有人。以至于在明朝,上至大臣,下至百姓,人人谈锦衣卫色变。有外国学者感叹:明朝的中国,手工业、农业和科技都居于世界前列,可是这些特务机构的存在,使明朝的社会生产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锦衣卫是封建社会集权的巅峰产物,它的出现,也预示着封建社会统治已经渐渐被时代抛弃。
一、锦衣卫的出现,是因为朱元璋需要一个绝对忠诚的权力机构,来帮助他“振兴”国家
随着一声轰然巨响,众志成城的农民们推倒了腐朽的蒙元帝国大厦,另一个崭新的王朝——明朝,像一轮旭日冉冉升起。明朝建立之初,社会刚刚经历了一场极大的社会动荡,蒙元残余势力退居漠北,仍不时南下骚扰明朝社会,百姓的生活仍旧艰难。
而明太祖朱元璋作为农民起义的直接参与者,深知农民对于封建王朝的巨大“威胁”。一方面,他想要控制住这些农民,避免重蹈元朝的覆辙;另一方面,他又是个极其多疑的人,他信不过把权力交给其他的人,尤其是和他一起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
再加上,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逆,牵扯人数多达万人。朱元璋更是直接废除了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大权独揽。即使他每天天不亮就上朝,夜深还在忙于政务,宵衣旰食,仍旧感到力不从心。他迫切地需要一个对他有着绝对忠诚的机构,来帮助他。于是,锦衣卫就诞生了。
锦衣卫机构的前身就是一支皇家“仪仗队”,为了保证对自己的绝对忠诚,锦衣卫的指挥使由他的心腹——毛骧担任,除此之外,他还规定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一人。这样就避免了官官勾结,脱离皇权掌控的情况。
锦衣卫设立之初,的确为维护社会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明初社会动乱不断,盗贼蜂起,乱贼啸聚山林、蛊惑人心、煽动是非,给明朝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成化二年,京城外就有盗贼作乱,锦衣卫出动,捉拿乱党七百余人。
此外,锦衣卫为了有更多的人手,掌控百姓的行动,他们招收各地的地痞混混、市井无赖等为自己所用。有明一代,灾难频仍,农民起义时有发生。无孔不入的锦衣卫就会把有“叛乱”迹象的人统统抓起来,把灾难扼杀在萌芽中。
因为锦衣卫的特殊属性,它拥有比别的机构更多的权力。比如在提审要犯时,锦衣卫就不需要通过繁巨的流程,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办案效率,这也是其特殊性决定的优点。随着社会环境的渐渐稳固,朱元璋就把目光投向了朝中大臣们。
明初官员钱宰在家里吟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早朝时,朱元璋说:“你昨天做了一首好诗,但是我并没有责怪你迟到啊,你把‘嫌’字改成‘忧’字如何?”钱宰吓出了一身冷汗,跪在地上连连磕头。
在这样的“高压”氛围之下,明朝官员贪污枉法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明初的吏治清明,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锦衣卫。然而,锦衣卫作为皇权的代言机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皇权了。时间一长,难免腐坏,历朝的开国皇帝都比较贤明,其后的皇帝贪图享乐者甚多,也是这个道理。
因为锦衣卫是依附在皇权之上的,锦衣卫的指挥使又多是皇帝的心腹。因此锦衣卫在大明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武百官都想巴结锦衣卫。很多规模巨大的真正斗争都能看见锦衣卫的身影。就拿明初的胡惟庸案来说,朱元璋谋划了数年之久,借着锦衣卫之手,除掉了很多大权在握的功臣,其中真正想谋反的能有几个,朱元璋是心知肚明的,但他的目的不仅仅是铲除“奸邪”,更重要的是收回皇权。而锦衣卫借着朱元璋的诏令排除异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锦衣卫作为收拢皇权的暴力工具,手段黑辣达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诏狱中刑具多达十八种,毒水、夹指、烙铁,无所不用其极,受刑者全身筋肉溃烂,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狱中被打死的人数不胜数,朱元璋开国就以“重典治国”,这也是锦衣卫有恃无恐的一大原因。
更可怕的是,锦衣卫有时只需要往皇帝的桌子上递一张纸条,就能决定一个大臣的生死。致使很多大臣在每天上朝之前,都会给家人交代好后世,留下遗书,如果平安退朝,就暗自庆幸又多活了一天。锦衣卫对于人性的压迫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另外,大明的历代皇帝,都有着多疑的“传统”,锦衣卫的阴影始终笼罩着明朝社会的上空,让人喘息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