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用射箭方式战胜潮水,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比如《水经注》载晋代贰师将军索劢在楼兰屯田射水,后世还流传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在岭南射潮的故事。古人企图借神力镇压海潮的做法在宋代也有记载,如两宋之际方勺的《泊宅编》云:“政和丙申岁,杭州汤村海溢,坏居民田庐凡数十里,朝廷降铁符十道以镇之。”《吴越备史》记载了钱王射潮的故事,说钱镠借助的是道教的力量;到了南宋初年,又增添了佛教的内容,这与那时两浙地区佛教道教盛行有关。
宋代以降,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步向江南迁移,两浙税赋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朝廷对江南的海塘进行大规模兴修,一直到清代最终完成。清乾隆朝的《两浙海塘通志》《海塘录》就是对东南沿海海塘修筑史的总结。
虽说唐代以前浙江也有海塘建设,但那时是零星进行的。钱镠开风气之先,大规模筑造捍海石塘,加之钱王的名望和功绩,故为后世所铭记。近四十年考古发掘证明,钱王治水修海塘是确实存在的,并非杜撰。1983年,五代时期捍海石塘遗址被发现并发掘,其地点位于杭州市江城路。198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的《五代钱氏捍海塘发掘简报》中写道:“五代钱氏捍海塘遗迹暴露于距地表约3米深处,其上叠压六个地层”,“揭去上面六层堆积,就暴露了钱氏捍海塘”;“捍海塘是用石头、竹木和细沙土等材料筑成的。钱氏捍海塘属‘竹笼石塘’结构,它有扎实稳固的基础,有立于水际的巨大‘滉柱’……”。
2014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捍海塘遗址迎水面、顶面、背水面进行考古发掘,相关成果发表在2015年2月13日的《中国文物报》上。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对钱塘江的治理就没有杭州城。因潮水冲击的缘故,当时钱塘江两岸堤坝非常难修。钱镠有首《筑塘》诗,抒发了心中的忧虑和期盼:“天分浙水应东溟,日夜波涛不暂停。千尺巨堤冲欲裂,万人力御势须平。吴都地窄兵师广,罗刹名高海众狞。为报龙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作钱城。”
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候潮门外和通江门外,用“石囤木桩法”构筑海塘。这种方法是编竹为笼,将石块装在竹笼内,码于海滨,堆成海塘,再在塘前塘后打上粗大的木桩加固,还在上面铺上大石。这种新塘,不像土塘那样经不起潮水冲刷,比较坚固,防潮汐的性能较好。《中国科学技术史》认为“竹笼法”是“按照灌县的做法”,即李冰修都江堰的方法,用竹笼巨石巩固江堰。其实竹笼法早在西汉已用于修建黄河堤坝。《吴越备史》记录了修筑捍海石塘的三个步骤:运来巨石;用竹笼将巨石固定住;在石塘前植入大型树干,作为防护。沈括《梦溪笔谈》对北宋时期的捍海塘有所叙述:“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宝元、康定年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害。”
钱王修筑的捍海石塘,缓解了海潮入侵对杭州的威胁,保障了农业、商业等的发展。清雍正三年六月,钱镠因为修建海塘的功德,被清廷册封为诚应武肃王,成为朝廷认定的海神而受到祭祀。
“钱王射潮”的传说告诉我们,两浙民众曾向大自然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水会战,它反映了民众敢于挑战海神以及建设美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今天我们需要从更广、更高的视角,看待流传千年的“钱王射潮”的传说,“钱王射潮”及修筑捍海石塘的善举、决心和毅力,将成为激励后人勇于挑战各种自然灾害并赢得胜利的信念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