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亲兵和镇台的设置,使得中央政府逐渐摆脱各强藩的节制,在废藩置县后,将全国的领地和兵权集中至中央政府。1872年11月,太政官颁布《征兵告谕》,否定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差异,提出四民平等、全民皆兵:“士非从前之士,民非从前之民,均系皇国一般之民,报国之道亦应固无其别。”四民平等不仅是为了进一步去封建化,还为了更好的整顿军队。在此时的近卫兵(即御亲兵)和镇台中,绝大部分官兵都是旧藩士,封建等级和军队等级不相匹配,常常可见十四五石(俸禄)的下级武士统率二三百石的上级武士,还有士兵公然反抗其他藩出身的军官指挥,同时,随着去封建化的进展,士族们对明治政府的不满也影响着军队。在财政上,废藩置县后,明治政府担负起了士族官兵的俸禄,其支出高达财政收入的30%,对新生的明治政府是非常巨大的负担。和士族相比,征召平民进入军队,一方面由于平民习于服从,生性懦弱,易于管理,而且服役为国民之义务,政府只需发放少量的津贴,对财政是很大的帮助;同时,日本积极向西方学习,减少常备军的规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短期服役的义务兵,退出现役役后即转入预备役,在战时便可动员相当数量的兵力。征兵制对日本建成现代国家的目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巨大的阻力。四民平等的征兵制,将从古至今由武士垄断的军职踩进了泥地里,陆军少将桐野利秋(萨摩出身)公开宣称:“把乡下佬集中起来,只能是制造人偶。究竟何益之有?”对于骄傲的武士们而言,战争是他们作为贵族的特权,平民即不能也不应该掺和进来。经济上,此时日本全国有四十余万名领取俸禄的士族,加上依靠俸禄过活的武士家人,总共超过两百万人,而废除藩兵后,由士族组成的近卫兵和镇台总计不过数万人,这意味着有大量的武士不得不另谋他业,对于武士的生计和荣誉而言是极大的打击。1876年,明治政府更是发行金禄公债代替传统俸禄,大大降低武士们的收入。在精神上,《征兵告谕》将武士称为“抗颜坐食”之徒,激怒了骄傲的武士们,1876年颁布的《废刀令》更是将武士魂踩在脚底,激起了大量的士族叛乱。
失去了军务和特权后的武士(乡士尤其)生活极其凄惨,还失去了佩刀的权利讽刺的是,得到了从军权利的平民们,也极力反对征兵制。其原因之一,竟是看不懂《征兵告谕》。《告谕》中有这么一段话:“凡天地之间,一事一物,无不有税,以充国用。然则,为人者,固应尽心尽力报国。西人称之为血税。以其生血报国之谓也。”对于知识水平低下的平民而言,《告谕》过于晦涩难懂,以至于民间充满了流言蜚语:有人将“西人”“血税”二词结合,得出“朝廷要把士兵的血卖给南蛮人”的结论;又有人认为是要用士兵的血酿葡萄酒;还有人认为是要用士兵的血去染军帽和军装……诸如此类,层出不穷,掌握了知识的士族反对派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在1873年煽动北条县数万农民发起叛乱,反对征兵、学制(各地国民需义务自费建设小学)、剪发等革新政策,杀害了大量官吏和教师。6月中旬时,相邻的鸟取县有一农夫将陌生人误认为征兵官,导致了2.2万人参加的大暴动,暴动农民除反对征兵外,还要求废除小学,阳历等。6月下旬,名冬县也因类似原因造成了大暴动,被判万罪的人数高达.1.7万。这些平民是如此的愚昧,以至于明治政府不得不发布更加通俗易懂的《征兵通知》。除却愚昧的平民外,能够理解《告谕》内容的平民也同样不欢迎血税。在传统日本的认知中,无论是保家卫国还是征战四方,都是武士老爷的义务,和平民没有六文钱的关系,同时在农业占比极高的日本(中国同理),哪怕只是暂时失去壮劳力,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打击也非常沉重。陆军少将山田显义(长洲出身)提出,在实行征兵前应该完善国民义务教育,使国民理解服兵役对于国家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在义务教育中加入军事训练,缩短服役期,减少家庭失去壮劳力的时间。然而,明治政府却急于替换近卫兵和镇台中的士族官兵,为了镇压正在/将来叛乱的士族和农民,不得不加快征兵的进程。
早期御亲兵军装,已经是南蛮人的形状了
山县有朋注意到征兵对于贫苦平民的负担,于是考虑从家境富裕的人当中优先征兵,但是1873年《征兵令》却规定可以通过缴纳270日圆替代金以免服兵役,以福知山藩为例,1887年时藩主共有金禄公债36578圆,年息2560圆,该藩一中级武士持有公债790圆,年息仅55圆,哪怕是后来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其月薪也不过800圆,而普通的农村雇工每日工钱仅15.5钱,月收入不过3.5圆。如此不平等,使得国民对征兵更加厌恶,社会上逃避兵役风气横行,更是有专门研究征兵漏洞的《征兵遁法》出版。《征兵令》规定,除缴纳替代金外,体格不良者、陆海军官校学生、官吏、制定学校学生及留学生、户主及继承人、父兄患病而必须支撑家庭者、兄弟正在服兵役者、罪犯等人也可免服兵役,于是人们充分利用了这些规定。例如有人将次子三子分家成为户主,还有人过继进入别家成为养嗣子,后者被称为“军队养子”“征兵养子”。此时的《征兵令》还不适用于北海道和冲绳,便有人将户籍迁往两地以逃避兵役。即没有能力分家,也没有亲戚收养,更没有能力移籍的人,还会选择善意犯罪,似乎认为蹲几天牢房好过蹲3年军营。由于兵员严重不足和财政问题,明治政府选择征召少量现役兵,长期服役(三年)培养精兵,以完成国防的需要。士气低下,训练短暂(相较于士族),征召兵在各地的平叛实战中远远不及士族兵活跃,似乎印证了桐叶少将的说法,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征兵的作用和必要性,哪怕是镇台的指挥官,也对自己的手下缺乏信心,这样的状态直到西南战争,这些被迫扛起步枪的士兵才证明了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