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是诺兰电影的一个全新领域,被誉为一个“拐点”。也是一部很聪明的电影,丰富的细节、错综复杂的叙事,将观众带入一个潜意识的迷宫。诺兰创造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惊悚世界,有点类似于“荣格学说”,在真实与非真实的多重层面上,对观众构成挑战。影片快速剪接和敏捷叙事,把超现实的世界表现得酣畅淋漓,更将虚拟影像技术呈现人脑的意识做到了登峰造极。
就像是《黑客帝国》加上《纽约提喻法》,其反物理学的探讨和具有冲击力的情感,以及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令人吃惊的表演,都让人沉迷不已。该片不仅借鉴《银翼杀手》和《2001太空漫游》的一些创意,还充分捕捉《现代启示录》等电影史上的拐点之作所做的那样,证明了吸引观众的始终还是充满创意的思想内核,而不是技术泛滥的无脑大片。
片中,被通缉的“柯布”想要回到两个孩子身边,于是答应斋藤替他植梦,让斋藤的竞争公司科博的继承人罗伯特放弃整个公司。这是神乎其神的《盗梦空间》的故事主线,是柯布的回家之路,只不过他回家的方式不是依靠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依靠梦境。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套比较详尽的多重梦境的理论体系,大致上达到了令人信服的标准,诺兰将梦境的层次延展到了第四层,并设定了一个终点——迷失域。柯布在回家之路上可以说经历了重重险阻,是在刀尖上跳舞,一不小心就会功亏一篑,全盘皆失。
盗梦团队面临的第一个突发事件是罗伯特潜意识里的映射,因为罗伯特曾让盗梦人训练过他的潜意识,他的潜意识经过武装,里边的映射就好比一支私人武装军队,这支军队为了保护罗伯特会一直追杀整个团队,大街上会突然冲出一列火车,紧接着是无数枪手的热情招待,斋藤便因此受了重伤。
斋藤受伤无疑是个累赘,也引出了强效镇静剂之下不能自杀的问题。按常规理论,想要从梦中醒来,在梦中死去是方式之一,但盗梦团队为了在罗伯特意识里植入一个自然而生的观念必须进入多层梦境,基于层次越深越不稳定的道理,他们必须使用强效镇静剂,这种药物解决了稳定性问题,却让梦中死去可以醒来成为了不可能,只能采取坠落的方式。
于是斋藤不能死,他如果死了,就会进入迷失域,就好比盘古开天辟地之初,一切都是原始的,包括思想,脑子变成了一锅浆糊,进入的人迷失在里面,直到变成一个老人,心中充满悔恨,孤零零地等死。斋藤如果醒不来,柯布就无法脱罪,也就回不了家。
第三个难点就是如何在罗伯特脑中植入一个自发生成的想法,艾姆斯给出了一个详细的步骤,可以说相当有说服力。在第一层艾姆斯模仿布朗宁,给罗伯特的大脑灌输暗示,提到保险箱与候补遗嘱,以及父亲对他的失望,并植入了一个密码。
在第二层柯布采用了“查尔斯先生”的方式,即告诉罗伯特他在做梦,诱使他对抗自己的潜意识,这有悖盗梦的常理,是一出险招,效果却很好,布朗宁被推到了反面,罗伯特脑中的布朗宁映射再一次把第一层艾姆斯灌输给他的信息重复灌输给他,第一层植入的密码再次通过艾姆斯模仿的贼女郎留在纸上,并与房间号对应。
接着是第三层,罗伯特进入了筑梦师设计的他父亲临时前的场景,通过父亲映射之口说出了失望的后半句,罗伯特用脑中自然而生的密码打开了保险箱,看到了候补遗嘱和一个纸风车,纸风车的细节是团队从罗伯特小时候的照片上提取,这一表露父爱的细节可谓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再谈多层次梦境的传递问题,虽然说强效镇静剂可以维持稳定,不至于让梦境中的人轻易醒来,但上一层的天气反常和重力转移是能够在下一层显现的,比如第一层的暴雨出现在了第二层的酒店窗外,第一层货车的颠簸会让第二层感觉正在经历地震,第一层货车的坠落会让第二层的人处于失重状态,如此造成的问题是后续层无法与前一层实现坠落同步,也就不能在前一层醒来。
坠落同步是多层梦境时回到上一层的基本条件,时机把握很重要,约瑟夫约定了坠落信号——音乐,音乐响起,货车将在十秒后撞上桥边的护栏,但第二层、第三层当时都不具备同步坠落的条件,只能将同步坠落推迟到货车入水的瞬间。
对第二层来讲,亚瑟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他在酒店安置了炸弹,炸的太早,回不了上层,炸得太晚,货车已经自由下落,整个第二层处于失重,根本无法坠落。好在亚瑟想到了借助电梯的加速度制造重力,方才实现四层梦境的坠落同步,片中便展示了艾里阿德妮的逐层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