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说:“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这就是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换句话说,就是生活中你无法掌控的东西有10%,而能掌控的有90%之多。
我怎么这么不走运呢?帮了别人还要受委屈;
要想改变这些,就需要摆脱以下五件事!无论何时何境,都不要对自己做这些事,这样你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有人曾说:“善良是珍贵的,但善良没有长出牙齿,那就是软弱。”
试想一下,当一个饥肠辘辘的落魄之人第一次向你伸出手乞讨食物,你一定会想着帮助他,让他度过难关。
当他伸出第二次手乞讨时,你也许还会继续对他施舍,但当他伸出第三次手,我想你一定有所犹豫,因为你的善良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善良过了头,就会被利用,就会被当成理所应当。爱默生说:“你的善良必须带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
无论身处人生的哪个阶段,善良都不是无界限的索取。给善良设置底线,给善良一点锋芒,要记得,你的善良要给配得上的人。
人生一场,绝大多数人的烦恼几乎都是来自与人攀比,除了影响情绪,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以前,有个人在河边钓鱼,他钓上了很多的鱼。每一条鱼他都会用尺量一量,只要是比尺长的鱼,他都会丢回河里。
其他人疑惑地问道:“人都希望比谁钓到最大的鱼,为什么你要把大鱼扔回河里呢?”
这个人开心笑道:“因为我家里炒菜的锅只有尺这个宽,钓再大的鱼去比较,拿回家也不能下锅呀。”
有些人短短一辈子,全在与人较量之中活着。越比较,嫉妒心越强;越比较,怒气也越旺盛。往往损害了身心的健康。
专注自己,不去比较,因为不是适合别人的都适合自己。多看看自己拥有的,少去想自己没有的,这样才会珍惜拥有的幸福。
要知道,世界上最没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后悔。
不管境遇如何,只要对自身有用的事情,不妨一试。用尽全力去做的事情,哪怕最后不成功,也不会有遗憾。
蔡康永曾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就算再怎么说“早知道当初”,也回不到过去。短短几十年的人生,不要错过了才去懊恼悔恨,不要失去后才知道珍惜。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为无法挽回的事情后悔最不值得。真正看得开的人,是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接受最坏的。
企业家比尔盖茨说:“人生是不公平的,要习惯去接受它。”
作家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讲:“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深以为然,当代的社会压力逐渐加大,抱怨几乎无处不在。
但生活中那些琐碎之事,并没有因为我们的抱怨消减半分,也没有因为我们的抱怨而改变。
与其无休止的抱怨今天的生活,不如试着去改变自己的焦躁,深呼吸,将心浮气躁抛到脑后,试着去面对一切,接受一切,解决一切。
这样一来,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转变,人生也会越过越顺畅。
每当生活发生不顺心的小事,我们都会感到窝火,感觉全身的气不打一处来。或大哭一场,或喝酒解闷,或找友人倾诉。
我们不妨试试:当长辈做错了,我们试着用温和的言语表达,少用恶劣的态度;
当晚辈做错了,我们切勿着急发怒去纠正,耐点心讲讲道理,告诉他哪里错了,怎么改;
夫妻之间闹了小矛盾,不要冷战,试着相互体谅,在一起那么多年了,相遇就是一种缘。
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心事,多往好的方向去想想,说不定是否极泰来呢?只有看开了,胸中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才会有知足常乐的好心情。
谁知道禅师一碰蝎子,蝎子就蛰伤了他的手,可禅师想都没想就继续伸手,却再次被蝎子狠狠蛰了一次。
旁人问道:“蝎子总是蛰你,何必救它呢?”禅师说:“蛰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良是人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它的天性放弃自己的天性呢?”
这个故事并不是让我们义无反顾去救一只蜇人的蝎子,而是告诉我们,日常中,我们千万要记得:不要因为外界因素去改变自己的好。
人活着,没有一百分的幸福快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