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事情靠邓明扬自己,妈妈就负责信息收集和后勤保障。
因为在学习上有足够的自主权,妈妈也没有盯着成绩,所以邓明扬一直保持着一种热情,学什么都是自觉自律的。
妈妈在孩子的学习上当个局外人,不是不负责任,而是用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保护孩子对学习的自主和兴趣,孩子才能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以前老邻居的电话求助。
那是一位中年妈妈,儿子已经高三了,但母子俩的关系却特别僵,妈妈一开口说话,儿子就立马顶回来。
到了后面,妈妈只能保持沉默,母子俩每天见面却形同陌路。
如今眼看就要高考了,儿子的成绩却一直在下降。妈妈有心找儿子沟通,但每次都只能以吵架收场。
听完,王教授只给了一个建议:“从今天起,你把自己从中退出来。”
“也就是说从今天起,你别再把他看成是你的儿子,你也别把自己看成是他的母亲。”
“你就把他看成是你的好朋友照料不了,所以托付给你的孩子。”
电话的最后,王教授还交待这位妈妈,作为“外人”,你只要做三件事就够了:
别让他饿着了;
天冷的时候,别让他冻着了;
晚上让他睡安稳了。
“我没想到,我儿子身上有那么多优点,我以前怎么没看见呢?”
“我还知道了,原来我的儿子深深地爱着我。”
原来,当这位妈妈不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再拿着自己的标准评价孩子时,自己不焦虑了,亲子关系也跟着破冰,和儿子越来越有话说。
有句话说,爱需要距离。说的就是亲子关系里的刺猬效应: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懂的比孩子多,人生经验比孩子足,所以不自觉的以爱之名,行操控之实。
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安全距离,他们需要尊重,需要自由,需要成长。
来自父母的干涉,往往只会激起孩子的抵抗、逆反情绪,造成亲子间冲突不断。
主持人孟非说过,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介入的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越低。
妈妈把自己当成“外人”,就是藏起一半的爱,收起控制的手,给予关怀却不干预,给予照顾却不越界。
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
泛滥的母爱和泛滥的洪水一样,已不是河床里奔流的能量,而是破坏力和灾难了。
是啊,真爱孩子的妈妈不会一味放纵自己,去干涉孩子,而是把目光放长远,以旁观者的心态,理智地去爱。
学着转换思维,不去焦虑,不去操心。
把自己当成外人,给孩子磨炼,给孩子尊重,给孩子边界。
从而激发孩子成长的能量,让他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尽早分离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