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秦汉的飨宴:中华美食的雄浑时代》作者王辉说,秦汉时期粮食的类型极为丰富,烤肉串风靡一时,烧烤原料也不少。除了一般常见肉类以外,还有很多特别的烧烤食物,如鹌鹑和蝉。
她提到,兼收并蓄、容纳百家,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恢弘气度,包含于其中的饮食文化也不例外。而中华饮食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首先在于其开放性与包容性。
约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科学的饮食结构应是以谷物为主,菜蔬果肉为辅。
王辉说,随着汉朝与西域各地交往的频繁,西域来的酿酒艺人,开始在长安酿造葡萄酒。由是,欧亚种葡萄引进中原后不久,中国人便掌握了葡萄酒的西方制法。
北朝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还记载了“胡羹”的制作方法:以羊肉为主料,以葱头、胡荽、安石榴为调料,这些调料都是西域出产,是地道的西域风味。
王辉认为,外来食材的引入不仅丰富了秦汉时期人们的食物种类,而且也使人们的烹饪技法和饮食习俗发生一系列的改变。
山东嘉祥武梁祠石室刻有羽人向西王母献烤肉串的情形,而西王母是秦汉时期神话体系中与东王公并列的高阶神仙,就连地位至尊的她都忍不住大快朵颐,可见肉串之美妙滋味。
在《秦汉的飨宴:中华美食的雄浑时代》中,她提到:目前史籍中关于炒菜的明文记载出自《齐民要术》记载的“炒鸡子法”,因此“炒鸡蛋”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炒菜。
秦汉时期,普通百姓的日常主食为麦饭、饼饵、甘豆羹等;蔬菜类主要有葵、韭、藿(大豆的嫩叶)、葱等;动物内脏、鸡、鱼和鸡蛋是时人经常食用的肉蛋类食物。
国家发生重大事件,皇帝“赐民百户牛酒”时,平民百姓也有机会品尝到牛肉的机会。羊在汉代是肉食中的上品,常被当作奖赏赐给致仕和患病大臣、博士、乡里的道德楷模等。
“人们的饮料主要是浆和酒,秦汉市肆之中出售各种各样的浆,浆可能是米汁所制的一种酸甜饮料。”王辉解释。
炊具的花样也很多,主要有灶、甗、釜、鍪等。釜和鍪即古代的“锅”。单独使用的釜多用于烹煮肉食,可单独使用,也可釜甑配套使用。
与饮食文化相伴,中国历史上的宴席名目繁多,比如有的以筵席上必备的食品命名,如唐代“樱桃宴”,唐宋时的“汤饼宴”等。以宴间所奏的乐歌命名,如“鹿鸣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