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在《雍正王朝》之中谁才是最阴险的那个人,小编窃以为不是八爷也不是太子,而恰恰是那个在《步步惊心》之中“人畜无害”的十四爷,在《步步惊心》之中过于侧重描绘了十四爷的有情有义,以至于当和《雍正王朝》之中的十四爷一对比,都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十四爷了。
与《步步惊心》之中有情有义的十四爷相比,这个剧中的十四爷才叫真正的“腹黑”,恐怕老八自己都不知道本来自己和太子分庭抗礼,怎么就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储君之位呢?
“被人卖了,还帮着人数钱”或许讲的就是老八。那么老十四究竟坑了老八哪几次呢?
第一次是热河调兵之前,老十四伪造手令给老八,上面是伪造的太子手书,要求凌普带兵包围皇宫的“手书”,直接导致了之后康熙“一废太子”。第二次是众臣重新议定太子之后,当朝臣都在议论要立老八为太子,康熙直接震怒,这才意识到老八势力太大,因此就作废了,而老十四担心“火”还不够旺,和老十三打架,趁机又在这上面交了一把火。第三次还是伪造手令,伪造了老八的手书,让老八的手下死心塌地为自己服务,这才有了之后的西北大捷。别的暂且不说,伪造太子手书逼宫在当时是忤逆大罪。
当太子调兵的手令呈现在太子的康熙的眼前之时,老谋深算的张廷玉已经看出了这份手令是伪造的,康熙岂会看不出来?那么当时康熙已经发现了其中的端倪,那么康熙为何不调查呢?
其实很多人认为康熙之所以废太子就是因为老十四伪造的这封手书,其实恰恰相反,这封手书只是压倒太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康熙需要这封手书来为“废太子”造声势。
太子胤礽是康熙从小培养起来的,他的母亲是索额图的侄女,在刚生下太子之后就死了。当时康熙皇位急需索额图家族的支持,因此就封索额图的侄女为皇后,而胤礽顺势成为了太子。
对于这个太子,康熙是从小悉心想要培养成一个栋梁之才,在当时给他找了最好的老师,同时也尽力来弥补他的过失。
比如《雍正王朝》之中发生了水患,康熙是怎么做的?
一开始想要将国事全数交由太子打理,可是后来又一想,一旦太子办差不利这就不是落人口实吗?因此就将“交由太子打理”改为“交由太子以及众阿哥共同打理。”
一个是锻炼一下太子。另外一个是给太子找几个背锅的。果然,黄河水患,老八筹措不出赈灾款项,康熙指着鼻子大骂老八无能,而救灾成功,这些功劳又变成太子的了,由此可见康熙对于太子是很重视的。
可是正是因为这是自己悉心培养起来的太子,当太子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之时,他也只能废除:
当时太子亏钱了国库50万两白银,可是太子居然公开卖官鬻爵想要补这个亏空,这让康熙失望;之后太子又一次被撤出在刑狱之中徇私舞弊,太子的另一面又暴露了出来;直到热河巡猎的时候,康熙不经意之间撞见了太子和自己妃子的丑事。这一桩桩一件件,康熙都积累了大量怒气值,直到“伪造的手书”呈上来的时候,成为了压垮康熙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此时康熙需要借坡下驴,徇私舞弊等事情康熙自己替太子把屁股擦干净了,太子和张春华的事情毕竟属于皇家丑闻怎么可能拿出来说呢?唯有私自调兵这件事可以拿来做文章,因此要想扳倒太子,就必须有一个借口,当时康熙正打算“废太子”这正好是一个契机,因此这份伪造的手书成为了太子被废的最后一根稻草。
康熙固然知道这份手书是伪造的,可是当时康熙已经有了“废太子”的念头,因此这才需要一个契机,所以他才不会调查这份手书的真伪呢?
而且他也急需要以这份手书来打探各个皇子的心思,说实话康熙不会认为这样一份手书就能够把自己拉下马,他是想要以这份手书为契机来打探各个皇子的心思、人品以及在朝中的脉络。
太子废了,毕竟需要一个新的太子,他要借这份手书趁机来观察其他皇子的人品。
可惜的是大阿哥太蠢,太子被废了之后,他以为论嫡论长马上就能轮到他了,因此马上跳出来想要彻底断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可康熙看到,老大这么不顾念亲情,那么将来他登基了,自己这些儿子还会有好果子吃吗?因此老大在这个环节之中就出局了。
之后就是老八,在之后“百官推选新太子”的环节当中,老八凭借其在朝臣当中的声望成功夺得魁首,可是这一幕直接让康熙心里有了一个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