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曹操“擅”杀名士,更是他“破浮华交会之徒”的直接表现。
当然,仅凭“白”者告密,仍不算直接证据。只是,曹操早已大权独揽,他想要处理一位名士,仅需一个借口而已。恰好,告密这一行为,又总能恰逢其会地满足曹操的“借口”。
令人不解的是,东汉名士向来“重名节而轻生死”。可向曹操告密的人中,却不乏一些早已倒向曹氏的士族。那么,这些人又为何敢于积极地参与告密活动呢?
究其原因,还在于统治阶级的倾向已发生明显变化。
首先要明确的是:为何东汉时期的士族,会如此重视自己的名节?
显然,东汉王朝的“宣传工作”做得很到位,以致于给社会传达出了这么一个信号:就某种程度而言,名气大小可暂时与官职高低划上等号。
名气越大的人,越容易入仕;在入仕以后,也有更大可能担任高位;反之,名声一旦坠落,其人不仅会失去做官资格,更会遭到整个社会的“排挤”。
基于此,哪怕枭雄如曹操、刘备,能臣如荀彧、诸葛亮,也不得不遵守这一“潜规则”。他们在年轻之时“汲汲营营”,只为得到长者“好评”。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仕途之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而东汉年间的多数官员,虽说才干不怎么样,但品行都还算不错。是以,这一时期也就很少出现告密这样的“缺德”事了。
直到曹操掌权后,为“破浮华交会之徒”,他多次颁布“唯才是举”令,并以西汉名臣陈平为例,声称只要有才学者,即便道德上有瑕疵,他也乐于接纳。于是,在大批寒门子弟(或有才无德之人)入仕后,社会风气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
当时,有不少士族已经不以“告密”为耻。相反,他们为了抱上曹氏一族的“大腿”,总是热衷于告密,以此在曹操面前“刷足好感”。
一向有清正之风的北方,就这么被笼罩上了一层“白色恐怖”。曹操此举,到底是对是错,恐怕难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