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你去听他各个角色的口音。
到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他说了北京话。
方言赋予了角色不同的气质,孟烦了那个惫懒倔强的模样,也还就是京腔最合适。
这个口音的创造,给角色赋予了先天的讨喜感。
编剧兰晓龙也表示,后来听不到小何的 " 美普 ",还甚是想念。
在贾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中,东北人张译又演起了山西煤老板。
在《鸡毛飞上天》中,张译又操起了南方口音,一张嘴说话,味道就对了,不了解的人,怎么也想不到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
是张译的天赋就比别的演员高好几层楼吗?
他在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里演丢了儿子的老板韩德忠,有段在酒桌上的独白戏。
一边喝酒,他一边自责,说着说着,就唱起了戏。
大段台词的处理,张译拿捏有度,配合精确的面部表情,韩德忠这个角色一下子就立起来了。
这可不是音色好、情感充沛就能做得到的。
所以说张译是聪明人。聪明的他总是能够找到开启自己所要饰演角色的钥匙。
一口东北话不稀奇,夸张的面部表情不稀奇,发狠和倒霉时的对比不稀奇,但你如果注意到他对细节的拿捏,就会佩服得五体投地。
比如着急时从鼻梁上滑落的眼镜,比如游走不定的眼神,比如那仿佛随时就要发狠的双手。
他没有把杀手演得歇斯底里,却用最正常的方式演出了歇斯底里。
张译在书里写他小时候是个 " 闷骚 " 的孩子。
这种性格的张译,能静得下来,又能完全释放。他善于去反思自己,又能够迅速将思考诉诸于实践。
这样的好演员,大导演当然会抢着用。
都知道老谋子挑演员眼光刁钻,他看中张译,不光是因为他会演,更是因为他懂得隐藏自己的会演,很多演员演戏容易过火,但张译却总懂得收敛。
在让他拿到金鸡奖影帝的《悬崖之上》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张译饰演的张宪臣和于和伟饰演的周乙在车里诀别地那场戏。
面对受过重刑的张宪臣,周乙终于亮出了自己的身份决定冒险营救,而张宪臣最终决定留在险地,以自己的生命保住周乙的安全。
这场戏,张译和于和伟的表演都拿捏得相当精准。
张宪臣最后离开车时,犹豫片刻还是向周乙嘱咐了自己孩子的事情,他颤颤巍巍地先说了一句 " 有件小事 ",让观众无法不动容,自己孩子的事对任何人家来说都比他还大,但对革命者而言,这只能是 " 一件小事 "。
张译说话时的表情幅度并不大,但足能让观众看到揪心。我们能感受到角色内心强烈的波动,但也能看到角色的克制,这都和演员表演时的火候息息相关。
到了今年国庆档的《万里归途》,他一如既往的靠谱,我无意称赞他在影片中戏剧冲突最强烈时的高光表演,我只想提醒大家注意他在影片开始和最后时的表演,那种疲惫感,他拿捏得太精准了,这才是最见功力的地方。
现在看张译演戏,已经不需要担心他能否演好了,大家所期待看到的是,在他身上还有多少可能性。
张译曾在自己的书里这样写道:
演员是游牧部落的食草动物,哪里有草,就牵着自己去哪里喂养,吃完了,再去下一片草场。
这样一个 " 会吃草 " 的演员,终于一步步靠踏踏实实演戏熬出了头,总归是让人感到欣慰。
如果这个行业能更正常一些,或许我们能看到更多张译,但如今,我们也只能感慨张译的稀有与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