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胡说,你瞎信?不过一张图,谁信谁傻 ×!"
青春就是这样啊,永远抱有一往无前的勇气。面子算什么?好朋友才是最重要的。
《当你年少时》对于亲情、友情以及那一丝懵懂暗恋的细腻刻画,勾勒在剧情里的温暖治愈感,都像极了《请回答 1988》。
年少时的悲欢喜乐,往往与一群人有关。看剧过程中时有恍惚,仿佛我就是向南、是成海,是剧里的很多人。
这不只是麻糖镇的青春故事,也是记录了我们这代人青春回忆的《请回答 2006》。
《请回答 1988》常看常新,能被反复观看而不至乏味,其原样复刻的上世纪双门洞生活细节,值得考究。
《当你年少时》也是一样,在看之前似乎很难相信,一部小成本分账剧,能把怀旧质感刻画得如此细腻逼真。
向南家里开小吃店,条件一般,所以和弟弟阳阳挤在同一个房间里。打眼一望,房间里挤挤挨挨都是生活用品。
窗台下边是书桌,门后挂了 " 距高考天数 ",开门就是镜子和旧旧的小立柜,立柜上是弟弟的玩具,和那些年最流行的装饰假花。
跟随每一个主角的视角往前走,都像打开了一只 " 时间盲盒 ",那些属于十几年前的记忆,伴随一个个特定的物件儿次第触发。
随街林立的音像店、理发厅,真杰迷望眼欲穿等着周杰伦的最新实体专辑。瑞哥用上了小灵通手机,成海最早一批拿到了 MP3,奶奶还在用收音机听戏。
笑然刚搬来时内向寡言,成海带她去逛夜市,套圈儿、油炸臭豆腐、棉花糖和气球。向南来找笑然玩,第一句先问订的《花火》杂志到了没。
咱们这代 90 后,谁没经历过这样丰富多彩的青春时代呢?
点开《当你年少时》,简直就像猝不及防闯进了最美好的回忆里,每一处都闪着光。
一位青春剧导演曾告诉烹小鲜(pengxx01),《请回答 1988》在同类型作品里,几乎已经成为一种高品质青春剧的形容词。
没有哪个创作者不想做自己的《1988》,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差着鸿沟。青春剧作为与观众最贴近的品类之一,一旦悬浮,就很容易挨骂。
当我们沉浸在 1988 年的故事里时,我们同样在思考,中国观众需要什么样的青春故事?
《当你年少时》的口碑反馈告诉我们,并不是只有大制作、大明星、大流量的作品才有受众,真诚之作足以被观众看到。
在青春剧赛道里,其实我们也不需要多么激烈、刻意的狗血戏剧化,只需要把普通人家、普通孩子们的故事好好讲清楚,就足以得见创作者功力。
校园家庭、一日三餐、左邻右舍、三五好友,少年们和父母们各有各的烦恼与幸福、辛苦与顽强。
这次我是骂不出口了,你喜欢《当你年少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