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剧过程中,观众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人物尤其是主角的身上,而不是事件。由此黄彦威认为,不管某个事件或话题多么强烈,能写入剧本的基本条件就是:一,它必须强烈地影响了主角的命运;二,主角在事件中的主动性必须非常强烈。如果它不能强烈影响主角,或者主角是被动参与,那么这个事件就要被淘汰。这就好比串项链,无论珍珠多么璀璨夺目,主角的命运才是把它们串连的丝线,不能串入上的,都与本剧无关。
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塑造人物和推动剧情的需要,另一方面,两位编剧希望用“秦淮+周游”的方式完整展现一个网安人成长的全过程:周游仰慕这个行业光环,一腔热血投身其中,梦想有一天出人头地光环加身,却也因此被人利用、不断被引向歧途,甚至差一点犯罪,幸亏秦淮在关键时刻把他拉回正途——因为秦淮以前有过相似的经历,强大的技术实力让他忘乎所以,犯下大错,差点成为黑产牺牲品;经历过这些,现在的秦淮已经抵抗得住任何的诱惑,放浪的外表下有一颗嫉恶如仇的赤子之心,让他始终走在正道上。
这样的想法形成于两位编剧的前期采访过程中,李海蜀提到:“那段时间采访了很多网安专家,有三十出头的新生代,也有叱咤多年的资深专家。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们越来越钦佩网安工作者这个群体。他们对抗的黑产有着非常强大的金钱和势力,对他们有极大的威胁,而且黑产还在用各种方式诱惑这些白客下水。说实话,谁家都有需要钱的时候,常年面对上百万、上千万的诱惑,能不走上邪路,网安工作者靠的就是信念和道义。有一个网安专家说过,“没有强大的内心,趁早别干网安”。他们就是那样一群背靠光明、面对黑暗的可敬的人。
当被问及导演工作与编剧工作有什么不同时,黄彦威表示从流程上看,编剧是用文本呈现故事,是一度创作;导演是用视觉呈现,是二度创作。另一方面,两者的工作又是相通的:一个懂制作的编剧,写出来的剧本会更有可拍性;懂编剧的导演对剧本的理解会更透彻,调整剧本时效率会更高。“实话实说,我们的导演经验一直都在帮助我们的剧本创作,避坑的同时大大提高转化为画面的效率。“
在黄彦威看来,一个成功的项目除了需要编剧与导演在创作上各展所长,还需要有一个强力的主导人。这个主导人通常是制片人,有时候也会是导演,甚至编剧。作为主导人,必须要懂整个制作流程,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和执行力,要有准确的判断并且一直坚持下去。项目的推进过程会遇到很多阻力,这个主导人不但自己不能左右摇摆,还要帮助主创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全部精力去创作。编剧、导演、其他主创都会有自己的边界,主导人良好的协调可以帮主创们减少内耗、形成合力、从而扩展彼此的边界,从而大大扩展项目的边界,避免拍出套路、陈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