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唐太宗答应龙王后,故意拉着魏徴下棋,不让魏徴去监斩。不成想,魏徴小憩片刻,竟于梦中斩杀了泾河龙王,而秦叔宝、徐茂公等人则提了龙头来面见唐太宗,称天上掉下来一颗龙头。此时,魏徴道明了原因:
“主公,臣的身在君前,梦离陛下——身在君前对残局,合眼朦胧;梦离陛下乘瑞云,出神抖擞。那条龙,在剐龙台上,被天兵将绑缚其中。是臣道:‘你犯天条,合当死罪。我奉天命,斩汝残生。’龙闻哀苦,臣抖精神。龙闻哀苦,伏爪收鳞甘受死;臣抖精神,撩衣进步举霜锋。傣带一声刀过处,龙头因此落虚空。”——《西游记》第十回
魏徴斩泾河龙王,一事道出了几个关键人物:道教神仙中的玉帝、龙王,人间天子唐太宗及诤臣魏徴、武将秦琼、谋士徐茂公,以及神机妙算的袁守诚。此后又引出了龙王拉着唐太宗到阴间找阎王爷评理的情节。可谓将天地人神鬼汇集一处,充满了趣味性。
不过,作为一部经典名著,全书的构架与具体情节,都已成为了今人研究的对象。关于《西游记》魏徴斩龙一事的研究,早已是“脑洞大开”。比如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所著的《探访的计谋世界》一书中,甚至将“斩龙”与道家的“女丹”相联系,并以“魏徴”的谐音“未曾”来分析《西游记》中的“魏徴斩龙”便是“未曾斩龙”,以便为玄奘的出生来做铺垫。当然,尽管中野美代子引据了不少中日两国学者关于道教研究的典籍,但其观点显然比吴承恩的文笔还要奇特。
概言之,魏徴斩龙的神话大体可以追溯到唐末。原本是唐朝诤臣的魏徴,在道教世俗化的造神运动中,被赋予了超乎凡人的能力,以至于在同唐玄宗对弈期间在梦中斩了触犯天条的龙王。而这一故事后来又被收入了《西游记》中,成了书中的经典情节,又为明清时戏剧再次加工演绎,成了脍炙人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