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4日中午11时,英国国家美术馆内馆藏的梵高名作《向日葵》,被两名环保组织成员泼了两罐番茄汤罐头。据悉,《向日葵》外有一块玻璃屏保护。(10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
“什么才是更有价值的?是艺术还是生活?”“它比食物更值钱吗?”这件作品很正义吗?你更关心的是保护一幅画,还是更关心守护我们的星球和人类本身?”……这是两位抗议者在现场的控诉。他们所在的环保组织对外称,已经事先考虑到画作外有玻璃罩保护,不会对画作造成永久损坏。
由此,我们不难推测,向名画泼罐头的目的是引起全世界注意,让广大人群反思环保问题。但采取如此方式,真的值得倡议吗?现场的观众反映,破坏的是“一件美丽的艺术品,也是人类最美好的一面”。宣传环保理念无可非议,可“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何执着选择如此极端的行径,将环保群体推向了“风口浪尖”?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不是该组织第一次将梵高当“靶子”。在今年6月30日下午,该组织的两名成员就曾进入英国伦敦考陶德美术馆,用胶水把手粘在了梵高名作《桃花源》的画框上。更让我们想起早在2021年8月英国极端环保组织“反抗灭绝”(Extinction Rebellion)就曾在伦敦举行裸行示威活动,要求政府停止投资能源产业,呼吁人们拒绝石化产品。种种“高调”的抗议方式,出发点虽然正确,却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走了“弯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无法起到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守护生态的良性效果。
倘若人人都以此手段“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社会秩序将会走向混乱。所谓公序良俗,就是要在符合大众认知的范围内做出合理行为。此种极端行为出现固然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大众注意,将环保问题推到公众眼前。可是这种极端“引流”反而会给环保组织和环保行动抹黑,起的是反面宣传作用。一言蔽之,环保应走的正确路径是什么?是不顾一切的“打砸抢烧”让公众抨击吗?物极必反,太过“高调”的引流反而令人生厌。
传播环保理念具有现实意义,而名家名作同样是遗世珍宝,任何珍贵的东西遭到破坏都将是全人类的损失。艺术和生活,二者并不矛盾,就像画作与环保,也不应走向对立面。就此事件有人说,不能拿保护你所想保护的就去破坏其他需要保护的,这样只能造成更大的伤害,这就背离了保护的初衷。莫让环保从“有理”变成“无理”,莫让真正的正义公众寒了心,这才是极端人士应当警醒的。
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博人眼球”的引流手段一次鲜,却不能次次如意。唯有真正将环保理念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环保行为落实在每一处细节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环保工程才能行稳致远。
《向日葵》被泼番茄汁,公众切不可因此被“蒙了眼”。此种极端行径不值得提倡,无论是环保还是各公益项目都应采用合理手段,引导正确的风向风气,塑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生态。将“高调”抗议的热情,投入到每个细微的实际行动上,这才是环保组织应当坚守的。环保之路漫漫,唯上下而求索,弃“互相伤害”,倡“美美与共”,方能迎来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