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标签化之外,内容走向也变得趋同。女性的故事总是围困在家庭、职场、养娃的琐碎中,这一定程度上触达了现实的痛点,但婆媳大战、手撕渣男或第三者、离婚争执等桥段的批量生产,也让观众对这一题材逐渐失去了耐心。
套路化的创作,让女性题材变得流俗。诚如海清在《隐入尘烟》上映后,接受电影频道采访时所说:“很多题材是女性题材,但都只是一些泛泛、表面的东西。”
比起没有戏可演,更遗憾的是没有好的角色可演。
剧宣王颖很关注女性题材,但她看了一部分后就发现,此类剧集前期打出的宣传标签、阵容总是能引发观众的高期待值,达到上热搜的目的。
而反噬来得也快,期待越高,失望也就越大, “如果你对这部剧没有期待,或许你还可以打到6分,如果你对这部剧的期待是8分,看完之后最终可能只打到4分。” 这也是为什么,女性题材明明很火,但口碑却总是不及预期的原因之一。
她喜欢的演员有一部女性题材的剧上新,从前期宣传的人设与剧情构架来看,都较为有冲击力。但最终,她看到的只是一部集“悬浮”“商战”“中年偶像剧”元素于一体的剧集。 大量女性题材都在披着外衣谈恋爱,却很少深入解答女性的真正困境。
对于很多剧而言,女性议题只是一个噱头,而并非是故事讨论的核心。 典型的案例就是古装剧《梦华录》,作为上半年的爆款剧之一,《梦华录》讲述了三个女子到东京打拼的故事。表面是女性互帮互助的故事,剧集却又在后续营销中出现了#双洁#的话题,造成核心话题表述不一的矛盾。
《女士的法则》以女性为主题,但在播出的过程中,逐渐将重心聚焦到江疏影与彭昱畅的“姐弟恋”上。遗憾的是,这对“姐弟恋”也并未能碰撞出火花。
女性故事中,职场上只有成功的女性,而缺少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女性;情场上只有被感情纠缠的女性,却很少有独美的女性。 女性题材在创作方面,缺少人设的创新、内在逻辑的完整、以及与生活相勾连的情感共鸣。
王颖在剧集宣传前期,常听到客户声称自己的这部剧有多关注女性议题,但看完成片后她才发现,女性人物没有立住,女性议题也平平无奇。
“感觉大家在创作过程中,试图走一个捷径,好像说我关注到某一议题,某一群体的困境就火了。”在她看来,市场上的女性题材在内在逻辑上,并无法满足观众,而这种原因,与创作者、创作环境等都息息相关。
女性题材的火热会吸引大量的入局者,大家创造出同样的内容,试图复制一种火爆题材的成功。但女性题材并不好创作,在流量与内容之间权衡又失衡,成为创作者翻车的常态。
王颖在做一部与女性议题相关的剧集时,觉得话题本身呈现是有意义的,但从播出效果来看, “既无法讨好女性观众,也惹怒了男性观众。两边都吃力不讨好。”
在讨论空间被压缩、资金紧缩的当下,借助女性话题的流量,选择套路化的保守打法,既可以卖出“商品”,又能获得一定的流量,对于从业者而言,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但并非长久之计。“选择一个好的演员,一个话题,固然能为剧集加分,但这都只是加分项,剧本才是根本。”王颖说,如果一部剧只有40分,无论如何宣传和营销,都不可能做到80分的程度。
从业者或许更早地意识到了女性题材套路化的问题,试图从人设、叙事风格、类型融合等方面进行创新。
《二十不惑2》的编剧们在进行创作时,努力与自身进行对抗,以此来拒绝平庸,带了更多可能性的情节;《她们的名字》编剧高小娴在进行创作时,破题思路就是去寻找女性形象的独特性,希望呈现出差异化。
2021年的黑马剧《爱很美味》在豆瓣拿下了8.1分的评价,三位并不属于流量的演员李纯、张含韵、王菊的表演为女性题材的火热锦上添花。
编剧沈洋在《毒眸》的访谈中提到了创作的理念之一: “在风格上,我们希望用一种轻松愉快的、诙谐的氛围,在探讨一些偏严肃的话题的时候,不要让观众看得那么累。 ”
2022年3月份,柠萌影业将悬疑与自身擅长的女性题材相结合,在单元故事中,给出了多元化的女性议题。相较于女性故事老生常谈的家庭和职场,这部剧更注重隐秘而沉重的内容,反家暴、容貌焦虑、职场歧视、骗婚等更具体的问题都被拿出来被讨论。
悬疑+女性+双男主的元素融合,让《猎罪图鉴》成为剧集市场的一匹黑马,近28万人在豆瓣打下了7.5分的高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