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1998年在北京大学读本科时,上中文课的地方。”站在红漆白墙的古朴教学楼前,在中国已生活二十多年的美国青年谭嘉煦曾经的记忆涌上心头。
此时的他们,已从中国发展的观察者成为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们都曾获得习近平主席的回信:谭嘉煦在2021年收到了习近平主席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而阳光收到了习近平主席给北京大学留学生的回信。
系列短视频《谁寄锦书来》,聚焦习近平主席与国内外人士的通信交流,讲述5位国内外人士收到习近平主席回信之时和之后的故事。今天推出第一集《谭嘉煦和阳光的中国故事》。
阳光(Md Mahedi Hassan Sunny)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19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孟加拉籍留学生。身为班长的阳光曾作为留学生代表参加了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阵的一份子,在国庆节当天走过天安门广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当阳光看到国外一些网站上出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谣言时,开始在脸书上写文章,向人们讲述中国抗疫的实际情况。他的文章被广泛转发,很多人被他的真诚所打动。他并不止步于此,开始利用“视频”这种传播度更广、更直击人心的表达方式向孟加拉国同胞和不同国家的朋友展现真实的中国,他制作的视频还在脸书上被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转发。
2021年,阳光和其他40多名北京大学留学生代表给习近平主席写信,讲述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的体会,表达对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由衷赞许。2021年6月21日,习近平主席复信他们,鼓励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提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阳光说:“总书记提到了一句话,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的意义很大,其实我在我国家了解到的中国和我来到中国以后的了解,就是完全不一样。我学习了广播电视专业,以后将把所见所闻的东西传播给整个世界。”
美国青年谭嘉煦(Joshua Dominick)目前就职于全球化智库,他是“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也是“手摇中国”公益项目创始人。1998年谭嘉煦第一次来到中国留学,便爱上了这个国家,之后便一直在中国生活、工作。在中国生活的二十多年里,谭嘉煦把文化交流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一直在努力弥合东西方之间的隔阂。”谭嘉煦说,“我分享过美国的舞蹈、爵士乐文化给我的朋友们,大家都很喜欢听。我也做非盈利项目‘手摇中国’,帮助中国的身障人士体验户外运动,参与到中国的身障人士帮扶事业当中。”
2021年,谭嘉煦加入了“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在参加“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的活动当中,谭嘉煦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相互交流他们对中国发展的看法后,逐渐有了一个共同的想法——他们打算给习近平主席写一封信,将心中的想法告诉习近平主席。
作为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的牵头人之一,谭嘉煦在信中提到了“空杯子”理论:“空杯子理论是每个学新鲜事物的人都要有的态度。打个比方,我们去到中国的一些地方,就要‘倒掉’对于中国或者当地的偏见和看法,然后去接纳我们亲眼看到、体会到的新内容、新想法。作为在中国的外国人,我希望走得更深、更真、更实,参与到中国的发展中。”
谭嘉煦在收到习近平主席回信后备受鼓舞,之后他积极参加“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的各类活动,一有机会就会去往中国各处看一看,并将他在中国的见闻分享在社交媒体上,让更多中外朋友都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