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不端现象再被曝光,北大复旦被点名,不少人是医学从业者
原标题:高校学术不端现象再被曝光,北大复旦被点名,不少人是医学从业者
一篇论文的产生,不知道要被导师怼多少次,这种做学问的技术,学生们不经历,就不会有感触,苦心人天不负,当自己的论文最终成型,被导师认可,在答辩中通过,学生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但是学习是无止境的,很多人在毕业之后也会在自己想探寻的领域深耕,部分人做到了实事求是,也有一些人耍了一些“小心机”,玩起了迂回的套路。
高校学术不端现象再被曝光,北大复旦等52人被点名
论文从开始撰写就得有数据支持,当学术研究走到一定的程度时,大部分人都会遇到瓶颈,这个时候是继续研究,还是抄袭、篡改一部分数据,有人陷入了纠结。
一旦越过求真的这道防线,那么就和学术不端挂钩了,在学术研究时最忌讳的就是投机取巧,但也有人铤而走险,而这样的人之中,居然还是北大、复旦这样的名校学者。
国家自然科学学术界近来风波不断,西安交大论文造假的风还没吹过去,其他名校也来凑热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调查显示,高校学术不端现象再被曝光,北大复旦被点名。
这次曝光的学术不端行为一共有46起,涉及了北大、复旦、南开、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高校和机构的52个人。
学术不端包括抄袭、剽窃、伪造论文,篡改数据或图片等各个方面,试想一下,一个人在导师的带领下兢兢业业地做实验,在一次次是失败中又站起来,有的几年都没能攻克难题,被数据失败打击的体无完肤。
但却有人没有认真做实验,得到的数据还是不全的,但就是有“偷瞄”的技能,在别人成功的基础上摘得“硕果”,然后冠上自己的名字。
这些人,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人,还可能是高校的老师,是专业机构的学者,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的人,没有做好示范,更破坏了学术研究的准则,所以一经发现,就是“零容忍”。
目前,相关部门只针对违规个人发布通报,之后如果有处罚的话,会进一步做出回应,网友认为这样的学者在素质上存在漏洞,需要进行严格的处理。
在这些违规的学者中,还有不少人是医学从业者,比如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的主治医师玄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的外科主任励峰,还有大连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彭金咏。
这类医学人才都是名校的高才生,在自己的岗位上也有了卓越的成效,为何还是因为论文研究而投机取巧呢?
其一,医学类学生的学制比较长,想毕业后进入三甲医院的同学,按照如今的聘任标准得达到博士学位才行,这个时候年龄基本都在30岁以上了。
不是得到学位就能保证进好医院,还得有权威的论文发表,科研成果也得突出,就算是入职,也得一边工作,一边继续研究项目,而一篇论文产生,需要付出的时间和人力成本着实不小,有多少人就职了还能一心一意做研究呢?
其二,撰写论文,搞科研项目,有一定的好处就是可以评职称、晋升提拔,想申请这样的晋升,得有科研成果,但是实验数据存在不确定性,与申请内容有出入是常有的事情,这个时候申请人就动起了“歪心思”。
没时间、没精力、过了安心做学问的年纪,这些都能成为这些医学人才学术不端的原因,有些是事实,有些则是借口,在笔者看来,每年产生权威论文的医学人才并不少,如果有这个能力就坚持,没这个能力也没必要造假。
写在最后:医学类的学生一路走来确实是不容易的,学制长、学历要求高、规培不能免除、还有繁重的科研项目,这些都是需要经过的路程,有的人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只专注在一方面。
有些人为了一些小利益偏要做一些投机取巧的事情,这倒大可不必,学术研究要保证绝对的公平,这些高学历的人才,也应该负起责任,维护好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
今日话题:你怎么看待这些人的做法?(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