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热门事件

【沈阳·向新而行】​“劳模精神与沈阳”主题展览开幕

常驻编辑 热门事件 2022-11-13

这是一个群英荟萃的舞台,一串串闪光的名字,让人们驻足凝望,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给人以奋进的力量。他们是时代的旗帜,城市的英雄,沈阳改革建设发展的领跑者。

一场场实景演出,记录着劳模的风采;一段段视频,展示着永恒的英姿;一行行文字,讲述着创造的故事;一座座雕塑,彪炳着劳模的精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关于推进沈阳英雄城市塑造计划实施方案》部署要求,11月10日,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总工会、沈阳广播电视台联合在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举办“弘扬劳模精神·赞颂英雄城市——劳模精神与沈阳”主题展览开幕式暨沉浸式观展活动。

在沈阳这座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市级以上劳动模范3万余人(次)的光荣城市里,“弘扬劳模精神·赞颂英雄城市——劳模精神与沈阳”主题展览开幕式暨沉浸式观展活动,不仅是对过往岁月那些模范人物的集体致敬,更将在全社会树立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风尚。“让人感动!”“震撼!”“传承劳模精神有了生动的教材。”许多参观者边参观边发出感叹。

进入展厅,闻名全国的“马恒昌小组”号召全国工人阶级开展抗美援朝劳动竞赛的演出正在进行。沾满油泥的双手、激情澎湃的对白,将观众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51年1月29日,“马恒昌小组”的公开信在《工人日报》上发表,得到了全国各地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许多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甚至十几倍地增长。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9.61%。

从马恒昌的展位向前,是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铸造者焦百顺的展位,电影《国徽》真实地再现了那段让沈阳人骄傲和自豪的场景。在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的展位上,一场生动的表演正在进行。“那十来斤重的大平板锹,三秒铲一锹煤,连铲280锹不能停,男同志都吃力,没想到你们这几个小姑娘,苦练三个月,愣是把这大锹耍得跟飞似的,这下我算是服了!”“毛主席都说了,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照样做得到!”演员们对话精彩,活灵活现。观众看了这种实景演出,连呼“太有感染力了,好看!”看完表演,同样作为女司机的杨丽丽说:“田桂英是女性楷模,我太理解她的不容易了。刚做公交车驾驶员时,很多人跟我说,这个你干不了,很多大小伙子干仨月就坚持不下来了。公交车司机特别累,起早贪黑,而且找对象还挺困难。”长相清秀的杨丽丽,是沈阳客运集团有限公司黄河公共汽车分公司210路驾驶员,今年获得了辽宁省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她目光炯炯有神,坚定有力地说:“我做到了,而且一干就是12年!”

沈阳广播电视台导演朱旭说:“这次主题展览改变了以往那种‘我讲你听’的传统讲解方式,通过这种实景演出的打造,让劳模的形象鲜活起来、丰满起来,把他们的精神内涵更好地展现出来,让大家沉浸在展览当中,从而讲好劳模故事、沈阳故事、英雄城市的故事。”

从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到电缆行业的“土专家”张甲禄,再到轧钢领域革新专家王延隆……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为观众呈现了沈阳在“一五”时期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在当时,全国156个重点项目当中,有6个项目落在沈阳,这些沈阳的劳动模范为“一五”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在这种劳模精神的带动和鼓舞下,沈阳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以“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和主人翁精神,以一座城市的力量,撑起了支援三线建设的半壁江山。

在新中国建设的前30年里,沈阳市向全国输送了近40万中高级人才,提供机床20多万台、变压器2亿多千伏安、冶金设备60多亿元,是国家投资的3倍。

在吴家柱、林海丰、吴大有三个人的带头发起下,一个对后来新中国的工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组织——职工技协在沈阳诞生了。在展馆现场,评书演员以评书的形式,再现了这个场景。观众一边听评书,一边看职工技协的成员在吴家柱的家里研究技术难题的场景雕像。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他们几个人饿了就用开水冲酱油充饥,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他们发起的职工技术协作活动也被誉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如星星之火,从沈阳燃遍全国,沈阳也成为当之无愧的职工技协的发源地。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