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热门事件

从“梨泰院”到“釜山行”,中间隔了多少人性的善与悲?

常驻编辑 热门事件 2022-11-13 豆瓣梨泰院

大多无视未曾发生的事情并常常以为那是杞人忧天。

而根据很多真实事件现场发生的“破窗效应”来看,当秩序一旦因为某个惊慌失措的瞬间顷刻崩塌之后,原本理论上构建于社会之上的平等、爱护、道德和规则也会随之土崩瓦解。

这几天,韩国梨泰院踩踏事件还在持续发酵中,遇难人数也在持续上升,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有媒体报道称这是自2014年“世越号”客轮沉没事故发生后,韩国伤亡人数最多的公共灾难。

是的,我愿意将其定义为“公共”灾难,与之对应的是天灾。而“公共”一词中包含的秩序、平等、道德等元素,在这次事件中可谓全部沦陷于惊恐的心态崩塌和本能的求生欲。

在网上流传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人们意识到拥挤的危险后直接攀爬电线杆和广告牌,希望以此逃生,也有人恰好站在高处才拍下了如蝼蚁般的密集人群。

但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如受到威胁的野兽般的嘶吼:

终于,人群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倒下,叠加于自私之下的生命不堪重负,与其说死于践踏,不如说死在了人性的“返璞归真”中。

在这场事件里,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也都是加害者。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像在观看电影时那样期盼着一位救世主的到来,只是单纯地理解了“人,是从众的社会性动物”这句话。

可视频中涌动的人潮和疯狂的嘶吼偏偏又那么真实,让我想起了六年前风靡国内的《釜山行》,当年该片的宣传语叫“明知山有虎,偏向釜山行”,颇有几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然后对于梨泰院的惨剧来说,这次没有英雄,只有如《釜山行》中的丧尸狂潮一般求生的人群,只是与这部电影不同的是,惨剧中没有丧尸,尽都是人性的本质...

众所周知,韩国电影大多聚焦于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有些拍来捧腹之余能引人深思的少。有些则在震撼创意的同时略缺少了对本能反应的思考。

但这些问题如果统统复刻的话,会发现几乎可以在任何国家、任何地方发生。这也是韩国影人敢于深入并大胆探索电影艺术的可贵之处。

《釜山行》同样如此,寻常人只爱看像《僵尸世界大战》那样的尸潮如海,而善于探索者则更能从这部看似灾难恐怖片的事件聚焦中看到真实的社会和真实的人性。

就像男主角石宇,观众们眼睁睁看着他从开场时的利己主义者渐渐跟随逃难的人群和紧追不舍的尸潮变成了一个最终舍身取义的人,当他纵身跃下列车时,人格得到了升华,灵魂也得到了救赎。

有意思的是,如果把时间和空间同步置换的话,还能引发一些无端的遐想:

那夜梨泰院的群起求生中,是否也有如石宇那样的人物?

平时有着体面的工作和光鲜的穿着,只是因为一次无心的寻欢作乐误闯入了一场无间地狱中?而在这场地狱里,也许心头为人的善念同样只能随着人(尸)潮一闪而过,最后不得不成了濒死求生的亲历者之一?

可见“他人即地狱”,便是人在危难时的本能反应之一。

然而电影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便是导演在其中引入了凡人值得仰慕也必须仰慕的英雄,如同样在《釜山行》中自始至终维护妻子和他人的摔跤手尚华,那时的马东锡还不是“逼兜侠”,有一副强壮的身板和平时唯唯诺诺,关键时挺身而出的侠义热诚。

我一直认为他是促成男主石宇最终发生转变的关键人物,这种转变不止是大家对生的一致渴望,还有对善的本能维护。

所以当石宇在大田站被尚华救下后,他从原本的漠视到主动救助,甚至不惜跨越四节车厢救人……

生命,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女儿的,在他心中逐渐成了一种必须珍惜的事物。

它更能说明人性在面临突发灾难时的应激反应和本能态度。

说到底也只是完成人物“善恶分离”的“工具人”而已。

在《釜山行》中同样被深度刻画的还有金常务,同石宇一样,出场便是典型的职业老油条,灾难发生时,他始终恪守“损人利己”的原则,他的反应可以说是最真实的,甚至代表了电影里和电影外的大多数人:

当石宇等人冲出重围来到其他幸存者们的车厢时,车厢里的人因为害怕自己被丧尸感染拒绝开门,甚至最后恶语相向让他们离开。然而可笑的是,最终葬送他们的恰恰也是冷漠——

同车的老人眼见着这一群如惊慌野兽般的人,她的视线连同着观众的心思: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