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情》原著:杰和江德福的摊牌句句是恨
江亚宁在《父母爱情》中写道:我是她们的第七个子女,具体点说,是他们三个儿子四个女儿中最后的一个女儿,我父母喊得起名字,索性喊我“老七”。
生我的时候,我父亲已是四十五岁的人了,我的母亲也三十有八,这种年龄按现在科学的围产保健说法,已是高龄父母,我母亲是高龄产妇。
如果你以为他们生了七个孩子,而且儿女双全,那生活一定幸福美满,我就要笑话你们是白痴了。数量有什么不能说明什么,只是一次次行为的重复罢了。
在江亚宁的回忆中,安杰从未爱过江德福。她出身大家闺秀,从小饱读诗书、过上优渥的上等生活。如果不是头顶着资本主义的帽子,被众人压迫地抬不起头,安杰这辈子都不会和大老粗江德福有任何交集。
安杰并不爱江德福,但江德福是海军军官,为了家人和自己的未来考虑,她还是向命运屈服,嫁给了这个满眼都是爱她的男人。婚后的安杰并不幸福,不过她将这份不幸,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江德福调到岛上任职时,安杰宁愿带着孩子在青岛生活,也不肯跟他去岛上受苦。可夫妻分隔两地并不是长久之计,在家人的劝说下,安杰只好带着孩子坐船来到岛上,和江德福团聚。
在电视剧中,安杰在岛上当老师打发时间,但在《父母爱情》原著中,安杰作为随军家属,没有任何工作可干。在那样的时代和环境中安杰除了生孩子,找不到任何成就感,所以江亚宁等人就在安杰破罐子破摔的心境中,挤进了这个热热闹闹的家。
虽然安杰生了七个孩子,但她只负责生育,不负责教育。孩子之间无论如何打闹,她都懒得管。七个孩子每天浩浩荡荡出门,玩够了才回家。有时候孩子和人打架被欺负,哪怕鼻子流血,安杰也懒得过问原因。
江亚宁在原著中回忆道:母亲总是一副很烦我们的样子,对我们七个小活物没完没了接连不断的要求和纠纷中,始终缺少一份母亲该有的耐心。她大部分时候,都是皱着眉头听我们说话,听不到一半就不耐烦地把我们轰走。
她这种继母的心态和我父亲没法比,父亲工作比较忙,在家里来去匆匆,只留下一个背影。但我们姐弟七人对父亲的情感很深。
多少年过去了,父亲的笑声还回荡在我耳边,那种慈爱是我在母亲身上无法体会到的。母亲的眼睛总是掠过我们七个子女的头顶,望向虚无缥缈的地方,好像那里有着她另一群子女,和另一个家。
安杰嫁给江德福后,用尽全力改造这个男人,想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比如吃饭不吧嗒嘴、饭前洗手、睡前洗脚洗屁股等。
江德福确实在顺着她的方向改变,但这样的改变远远不够。江德福所处的环境,身边接触的人大多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没有人能体会她悠闲坐在院子里喝咖啡的快乐,没人欣赏她穿漂亮衣服时的美丽。
她们只会说你家的杯子真多,这一辈子也打不完啊,你的衣服真漂亮,只是这么露,你敢穿出去吗?不怕被人家笑话啊?
安杰对待生活所有的情调,都变成了别人眼里的异样,虽然江德福不阻止她活出自我,但他周围的环境让她不安、压抑。
夜深人静的时候,安杰借着月光看着躺在自己身边打着坦率呼噜的男人,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我还图什么呢?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就是精神上的快慰吗?
安杰来到岛上无事可做,只好用生孩子来打发苦闷。江德福认为多子多福,孩子多了是好事,自然鼓励安杰继续生养。只是安杰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她用生孩子来麻痹自己,告诉自己她和江德福已经有了孩子,就别再折腾了,认命吧!
孩子的到来,没有唤起安杰对江德福的爱,也没有唤起她母性的光辉。她看到这些和江德福一个姓氏的孩子,没来由的厌烦。
安杰受过教育、算得上真正的大家闺秀 。她若想用心教育孩子,孩子一定会知书达理,但安杰放弃了,她任由孩子在岛上疯跑、打闹,也懒得教育他们,仿佛这些孩子就和她无关一样。
每次看到江卫国、江亚菲等人像野孩子一样在岛上乱窜,和其他农村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如出一辙,就看得出安杰从未用心对待孩子的教育。她对自己自暴自弃,也让孩子在缺失母爱的环境中长大。
只有江亚宁长大后喜欢看书,让安杰另眼相待,把自己珍藏在箱子里的书都拿给她读。安杰有7个孩子,却把所有的书锁在箱子里,如果不是江亚宁偶然看了《红楼梦》,也许这些书将永远尘封。作为一个母亲,她肚子里有墨水,却不把这些墨水挥洒在孩子身上,何其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