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而后勇”才是最毒的毒鸡汤
我们这一代的许多人,都是伴随“知耻而后勇”这样的传统人生教旨长大的。
如读者 @夏 在文章《在“羞辱”中长大的中国小孩》后的留言:
“知耻”虽然重要,但“羞耻感”也可能会造成心理创伤。它是一个时时刻刻在你耳边批评“你不够好”的声音,反而阻碍自我实现。
上周出去吃饭,隔壁坐着一对母女,桌上是一盘软糯红亮的东坡肉。
女孩夹了一筷子,又夹了一筷子。津津有味享受美食的样子,让我也忍不住胃口大开。
夹到第三筷子的时候,旁边的妈妈却突然冒出一句:
“吃肉,就知道吃肉!你都 140 斤了,还整天吃肉没够!”
“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你那么宽,怪不得 26 了还没人要!”
听到这里,我的食欲已经没了,女孩也停下筷子直叹气。
但妈妈却越说越“来劲”:“这孩子,怎么听不懂好赖话呢!你究竟还要我怎么样?把心挖出来吗?”
类似的场面,我并不陌生。地铁上,公交里,商场中,还有童年的记忆深处……随处可见言之凿凿的父母,和筑起高墙的小孩。
回家后,我拨通了妈妈的电话,提起被她“身材羞辱”的往事:你还记不记得,小时候你老是说我虎背熊腰,肚子上好几层游泳圈?
“哎呀,我那不是怕你跟那些不知羞耻的小姑娘一样,整什么低腰裤露背装嘛”。
但是,在精神病学家、羞耻感领域的研究者迈克尔·刘易斯看来:即使是最微量的羞辱,也能被孩子轻易捕捉。
比如,父母会露出鄙夷或厌恶的表情——抬起鼻孔和上唇,露出牙齿,短暂细微到连自己都毫不知情。
“他们一看到厌恶表情就会迅速转身,然后在短时间内显得有些拘谨”。刘易斯写道,“在社会化方面,除了能直接告诉孩子别再做出那种行为,厌恶表情还能给孩子带来羞耻感”。
心理学家 Joseph Burgo 认为,羞耻感带来的痛苦是与众不同的,这种痛苦总是令人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是谁、自己的外貌、自己本身以及他人身上”。
所以,羞耻和尴尬、内疚等一系列情绪,都被称作“自我意识的情绪(self-conscious emotions)”。其特征在于:痛苦的自我觉知。
所以你瞧,“知耻”本就是写在基因里的能力,而“知耻而后勇”的教育方式,理当被重新解读。
看后台留言发现,好多人都提到了青春期“生理羞辱”。
包括你怎么没有脖子、腿粗、声音难听、吃饭吧唧嘴、长得跟你爸爸一样丑……甚至是你撒尿太响、拉屎太臭,导致离家上大学之前都不敢在家上厕所的令人震惊的故事。
刘畊宏“毽子操”火起来那会儿,娱记萝贝贝注意到,刘畊宏肯定、鼓励伴侣 vivi 一起跳操的场景,在中年妇女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价值黏性”。
羞辱,虽然常常以“为你好”的名义出现,但它是一种表达爱的无效方式。对于试图瘦身的肥胖人士来说反作用明显。
在一项有关体重欺凌、偏见和歧视的研究中,Rebecca Puhl 博士发现,体型较大者更不愿意“去看医生”或推迟所需治疗。
他们甚至尽量回避公共场所(飞机、电影院、健身房),因为座椅或器械大小通常是为中等身材的人设计的,路人也会投来鄙夷的眼光。
这是个让人瘦不下来的额外因素——“对肥胖的羞耻感”。
而抵御它的第一步,是“知耻而后勇”的反面:自我接纳。
好多人都有过类似表达:“不忍直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压根不敢打开”的羞耻感弥漫全身。
因为每次回看跳舞视频前,我会建立一个“你是个新手”的心理防线。当然也会看出各种问题(肢体不协调之类的),但我都会告诉自己:你是个新手!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这样就很好了!你比上次有进步哇!
这样当然心理上很舒适。但上周末我对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如果脸皮这么厚,是不是就不会有动力进步——因为大家都说“知耻而后勇”嘛。
老师听完后问我:“那你有因为这个舒适,而放弃学习和进步吗”?
我想了想,好像没有,甚至因为自己是新手,可以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收新东西,而感觉特别渴望特别爽。
老师继续说,“我们经常受到的教育都是,不能太骄傲,不要得意忘形,不然迟早有你好果子吃。但是接纳自己跟努力学习并不冲突,人也可以一边自我接纳一边努力成长。”
听完的瞬间,我连最后的一点担忧都没有了。原来真的可以开开心心地就成长起来,这体验可太好了,看来这个兴趣爱好可以多坚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