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热门事件

步入“第四消费时代”,我们如何应对?

只要生产好产品,就能卖出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焦虑的反面,一个新的消费秩序正在建立,新的机会,正在出现。

在“自我”意识崛起的思潮下,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需要”,而是“想要”。

人们买的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变成了让人感到开心的商品。

就像家中的音响,对父亲来说,拥有它,是目的。

而对于儿子来说,使用它,才是目的。

随着手机移动支付的普及,每人都掌握了属于自己的购物车。

虽然汽车、住宅也能展现出人们的自我,但毕竟都太贵了,一辈子只买一次或少数几次,用他们来展现自我,未免太奢侈。

所以,比起大宗商品,日用杂货,这些轻薄小巧的商品,更能让人放松,更能具有个性化的操作空间。

还有那家极致性价比的服装品牌,优衣库, 也诞生于第三消费时代的末期。

当人们不断购物,不断满足物质欲望的时候,反而会带来莫大的空虚。

把一件件自己种草的商品,放进购物车,一键下单后,是多么的快乐啊。

到了第二天,到了真正拿到手的时候,你会莫名陷入一种后悔、空虚中。

通过消费彰显的个性,真的是我自己想要的吗?还是真正的自我吗?

没有特点的杂物,用着舒心。

于是,一个新的消费时代来了。

在《灵活的个人主义的诞生》一书中,说道:

千禧年后,对于日本来说,不幸的事还在接连发生。

2000年,日本依然没有从90年代的泡沫经济崩裂中走出来,失落的10年,变成了20年,变成了30年。

千禧年的第一个十年后,东日本经历了大地震,引发了海啸,曾经被认为是安全感来源的房子、车子,被海浪卷走。

好像没什么事情,能让他们更悲观的了。

巨大的空虚感,没有从消费带来的快感中得以弥合。

就在这样的千禧年后,日本进入了第四消费时代。

反思,带来了新的变化的萌芽。

全身优衣库,也OK。和自己个性无关的东西,完全可以交给统一的生产来完成。

住在共享的公寓里,也没什么不好。

这种变化,就像是一个吃惯了调料包的,快要失去味觉的人。

终于又找到了吃天然食物的快乐。

或许直到步入第四消费时代,真正的、成熟的消费观才逐渐得以养成了吧。

微观的消费现象,网红表现,究其本源,来自于更长的宏观经济趋势延长线上。

团地是集团住宅地的简称,在上世纪60-70年代,为了缓解住宅不足,由日本政府出资修建的一批租赁住宅。

大多数的团地房子,都是40-60平米之间,被隔成了很多小房间,空间逼仄、阴暗。

在无印良品的改建下,空间被打通,室内重新粉刷,很难想象他们已经有30-40年的时间了。

10年间,已经在日本国内翻修了1000多户这样的房间。

与此同时,这两年团地再生的热度也扎扎实实的在日本年轻人中不断攀升,很多人都搬进了团地。

这些经历了热闹,衰败的社区,似乎真的重获新生了。

就是,它和高层塔楼以及独栋房屋相比最大的区别:

过去,人们随着工作的变迁,快速改变着住址,或建起了自己独栋的房子。

而这带来的结果是,邻里间的互不相识。

每个人都在都市的庞大的吞吐中,拥挤,但陌生。

于是,曾经那些嘘寒问暖,守望相助的社区精神,慢慢地成为了人们心灵上的依归。

在书中描写了人们对一条商业街的重修。

在设计方案时,就加入了这样的思考。

于是人们决定按照心中理想的社区进行改造,而这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它吸引了很多教育文化人士等等各个阶层的人来这里定居、生活,而原来几经废弃的商店街,也重回繁华。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带来的魔法。

不仅仅是邻里社区,还有生态环境,对古典文化的修复与重拾。

这都是第四消费时代下的新机会吧。

对我们来说,看日本的第四消费时代,似乎有点对号入座的警示感,但也有柳暗花明的领航意味。

请回归内心,回归人与人、人与天之间的层层叠叠,消费不是人的一腔孤欲的满足,不是为了彰显个性的攀比。

它是一种自我的充实。

时代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但有的人看到机会,有的人满眼挣扎,有的人等待红利,有的人埋头耕耘。

瞄准机会的人,已经踏浪前行,但也时有颠簸。彷徨的人还在起点张望。投机的人,起起伏伏无根无萍。耕耘的人,如果逆势,自然移不走巨山。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