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法师:同一片海峡,同一片星空
编者按:2022年11月20日下午,由福建省佛教协会、福建佛学院、福建省圆瑛大师研究会主办,三明市佛教协会、福州大学当代闵台文化研究所、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平潭两岸禅学交流体验中心协办,泰宁庆云寺、福州开元寺承办的“纪念慈航菩萨圣像回归祖庭1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三明泰宁举行。中国佛教协会海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省圆瑛大师研究会会长本性法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致辞全文如下:
有一方土地,同一片海峡,同一片星空;一肩担着大金湖,一肩挑着日月潭;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佛缘相承,法脉相连!这就是福建与台湾。
福建有一个地方,叫泰宁。泰宁有座庆云古刹,剃度出家了位肉身不坏的爱国高僧——慈航法师。而在台湾,有一个地方,叫汐止。汐止有座山寺叫弥勒内院,慈航法师在此驻锡、修行、办学、弘法、利生、圆寂,人称慈航菩萨。
因缘生法,之于慈航菩萨而言,从福建去台湾,用时很短暂;从台湾回福建,用时很漫长。因为,在晚年,他有个浓烈的愿望,那就是:回归祖庭,落叶归根。但当时,时局原因,海峡浪急,风云变幻。也因此,慈航菩萨对祖庭的眷恋,成了悲伤,回归的渴盼,成了遗憾!这正如于右任所叹: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2007年,众缘和合,两岸慈航,慈航菩萨金身顺利从汐止秀峰山回归泰宁东峨嵋山,圆成了也是海丝高僧的慈航菩萨的回归宿愿。
白驹过隙,四季轮换。秀峰山与东峨嵋山上的古树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今年,已是慈航菩萨圣像回归祖庭十五周年。正如十五年前一般,此次,为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犹其,为祝福海峡和平,两岸发展,经由闽台佛教界共襄盛举,闽台学术界鼎力相助,今天,“慈航·回归——慈航菩萨圣像回归祖庭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开幕了。这是善缘和合;这是天遂人愿;这也是慈航菩萨光风霁月的感召。
本次活动,主要有三个内容,一、闽台佛教界联合启建缅怀黑水沟罹难同胞超荐祈福大法会。二、纪念慈航菩萨圣像回归祖庭十五周年慈航菩萨思想学术研讨会。三、慈航菩萨纪念堂落成剪彩仪式。这三项活动的举办,闽台佛教界都高度重视、热忱互动、积极促进,相信也将顺利圆成,这充份体现了两岸佛教界的法缘紧密,法谊深厚。
活动之一的超荐祈福大法会,以我们佛教传承久远的传统方式,超度祈福海峡两岸有始以来骨肉宗亲遭遇海难罹难同胞,犹其是在黑水沟海域的罹难同胞。几百年前,许多福建的先辈们,乘船跨越台湾海峡黑水沟海域迁徙台湾,开发开化宝岛,因为该片海域风急浪大,洋流凶险,不少人因此葬身大海,沦为鱼食。闽台至今保留的“送船王”习俗,以之安度罹难的海上孤魂,便源于此。此项活动,由福建省佛教协会与台湾中国佛教会联合举办。闽台携手,功德无量。
活动之二的慈航菩萨思想学术研讨会,意在进一步挖掘弘扬慈航菩萨的爱国爱教爱乡思想,这包括他的人间佛教思想,他的“教育、文化、慈善”为佛教三大救命圈思想,他的抗日救国思想,他极力推动的南北传佛教交流互鉴思想,他对佛教的变革思想,以及他倾尽心血终生为之努力奋斗的培育僧才思想。斯人虽去,思想长存。
活动之三的慈航菩萨纪念堂落成剪彩仪式说明:慈航菩萨圣像,15年前,从台湾汐止秀峰山回到福建泰宁东峨嵋山,回家入户,今天已经正式安家落户。自从慈航菩萨圣像从弥勒内院回归庆云禅寺,作为当事人,我这十五年来,内心一直惭愧不安,因为,一直缺座建筑作为慈航祖师的纪念堂。这剪彩仪式,也提示,泰宁庆云寺,将在硬件建设基础上,提升软件建设。基于历史与传承,定位于:信仰上,为弥勒佛道场;学理上,为唯识宗道场;修证上,为禅宗道场;推动弥勒信仰,唯识研究,禅修实践。基于时代与现状,致力于:建设海丝佛教交流道场,建设两岸佛教交流道场。基于地域与环境,专注于:打造山林静心道场,打造高山清修道场。袈裟轻扬,红尘不到。
这里,我想引用一些台湾诸山长老、专家学者、大德居士给本次活动发来贺函、致辞、论文中的珍贵寄语,与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