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地‧忍品(3):一切忍(1)耐他怨害忍(1)正审思择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十 (之下):一切忍中,初征,次释,后结前开后。释中有二:初约人分二,后约境开三。于中,初约境开三,后依章别释。
当知此忍略有二种:一、依在家品忍。二、依出家品忍。
「当知此忍略有二种」:此忍是哪两种呢?「一依在家品忍」:就是这个人还没有出家,还在烦恼家里面生活,但是内心里能够安忍不动。「二依出家品忍」:这是一种人。就是出离了烦恼家,来到佛法的僧团里面,这个时候他也要修学忍辱。这是约人分这两种不同。
当知依此二种品忍各有三种。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众苦忍。三、法思胜解忍。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十 (之下):前中,「一、耐他怨害忍」,景云:用无恚及众生缘悲为性。测云:用无嗔及慧为性。「二、安受苦忍」,用精进及慧二数为性。「三、法思胜解忍」,景云:用智慧无缘大悲为性。测云:用定、慧二数为性。
应当了知依止在家、出家这二类菩萨的忍辱,各有三种忍辱应当修学。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众苦忍。三法思胜解忍。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十 (之下):依章释中,初释耐他怨害忍,文分有三:初问,次解,后结。解中有三:初举忍境;次「应知如是学」下,对境修忍;后「云何名忍」下,释忍者义。
什么是菩萨能忍耐其它有情的怨恨迫害的忍辱?
洪一、于自所
谓诸菩萨猛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时。应如是学:如此是我自业过耳,由我先世自造种种不净业故,今受如是种种苦果。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十 (之下):初云「猛利」者,是重苦;「无间」者,相续苦;「种种」者,是多苦;「长时」者,是久远苦。「从他所生众苦现前」者,则前四苦现前逼迫。
菩萨遭遇到的痛苦,不是一个小小的痛苦,是很猛利、严重的。而这种猛利无间的苦是各式各样的、是种种、是长时间的。菩萨的怨家,来伤害菩萨,引起了很多的苦痛,这些苦痛显现在前的时候,菩萨是学习佛法的人,应该这样学习、这样观察。菩萨心里面这样如里思维:是我自己有罪业的过失,由于我先世,就是前多少生,胡涂了,创造了各式各样不清净的罪业,造罪了,现在得这种果报,就得要领受各式各样的苦果。所以受苦的时候不怨天尤人,实在就是过去的因而感现在的果。
韩清净《披寻记》:「谓诸菩萨猛利无间种种长时等者:此显菩萨不舍生死,流转相续,即于其中遭怨害苦,故作是说。」
「谓诸菩萨猛利无间种种长时等者:此显菩萨不舍生死流转相续」:这一段话「谓诸菩萨猛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菩萨「菩萨不舍生死流转相续」,菩萨本来可以到无余涅盘那里的,菩萨可以到诸法实相那里,但是菩萨大悲心「不舍生死流转相续」,不弃舍有生有死流转的众生世界,不弃舍这件事。「即于其中遭怨害苦」:在生死里流转相续,那么生死这个地方就会有怨害苦,你就遇见了。「故作是说」:所以说「谓诸菩萨猛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是这样的意思。这可见菩萨的慈悲心,非常的伟大。
我今于此无义利苦若不忍者,复为当来大苦因处。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十 (之下):对境修忍中有二:先修三观,后修五想。言三观者:一、自惟往业观;二、诸行性苦观;三、以小况大观。言「于性苦上更增是苦」者,一切有漏法以行苦为性,即此性苦上增苦苦、坏苦,故云也。
「无义」就是现在没有功德。「无利」,将来也没有功德。或者是没有世间的福利叫无义,没有出世间的福利叫无利。在生死里流转受了很多苦,受的苦受的一点没有义利,一点功德没有;也没有世间的功德,也没有出世间的义利,受这个苦就白受了。
菩萨心里面这样思维:若不忍受,若是愤怒、瞋心若是动了的话,认为怨家给我苦,那把怨家杀害就没有人给我苦了。若这样子的话,又造了苦因了,将来还是要受更大的苦。
韩清净《披寻记》:「无义利苦者:于生死中无义无利,是名无义利苦。如说一切有情无始生死,空无义利故。」
「无义」就是现在没有功德。「无利」,将来也没有功德。或者是没有世间的福利叫无义,没有出世间的福利叫无利,是名无义的苦。「如说一切有情无始生死空无义利故」: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在这个世界里面受生死苦,受多少了﹖这生死苦是不可以数目来计算的。你受了那么多的苦,你得了什么功德﹖「无义利苦」,一点功德也没有得到,白受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