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祠堂,成了田小娥心中永远的痛,也导致了她必然的结局
才有了后面所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围绕着田小娥身上发生的事,所涉及的人有白孝文、鹿三、鹿子霖等。最田小娥死于自己公公之手,田小娥死后,引发出的一场瘟疫把田小娥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女人,人们认为她死后都在祸害着白鹿原。
“革命的目的就是要除掉封建统治,实现民主自由,里面就包括了婚姻自由。废除三媒六证的包办买卖婚姻,每个人都要和你一样,选自己爱的女子做媳妇。族长让不让你进祠堂算什么事!不让拜祖宗你跟小娥就活不成人了?一定要活得更好更自在才行!”
而且后来黑娃也带人砸过那曾经让自己屈辱过的祠堂,用黑娃自己的话:
“村里人不管穷的富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拿斜眼瞅我,我整天跟谁也没脸说一句话。”,
至始至终都是理不直气不壮,黑娃和田小娥却砸不掉心中的那所祠堂,可见古代中国祠堂文化影响有多深。
在古老中国的农村,几乎每个村落都有祠堂,特别是整个村庄都是同一姓氏,有着共同的祖先牌位更甚。祠堂平时起的作用就是村民聚会商量大事,村里某人犯了族规必须在祠堂里接受审判,由族人一起断定是非曲直,在这里并没有象国家法律那样的条条框框,很多时候就凭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规则,也叫祖训,再进步一点有就是所谓的《乡约》,《白鹿原》里就有具体的介绍。
还有一个用途就是想纳入本地生活。成为本地的人,必须祠堂里拜见列祖列宗的牌位。否则,就算在村呆上一辈子也没有人承认你已经是这里的人,田小娥就是这样的结局,从现在的角度看,可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旧时候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可能会让人死无葬身之地。死后不允许埋在本地,从哪来回哪去。
而祠堂也不仅仅是祭拜祖先的地方,也是解决争端和惩罚违反族规或乡约之人的地方,任何人违反了族规,都必须在列祖列宗面前忏悔,接受相关的惩罚。在《白鹿原》里狗蛋因为骚情田小娥、作为未来族长接班人的白孝文在祠堂里都受过荆条的抽打。
如果一个有道德和行为污点的人,也是不允许进祠堂从事祭祀的活动,被族人用冷暴力进行隔离,称之为“隔众”,一旦被隔众,如果不忏悔、改过的话。从此以后家里一旦有红白喜事,没有族人会帮你,平时面与你对面相遇时,也只会斜眼看你,或者视同陌路之人。
其他事情可能还有挽回的余地,唯独男女之间的那点事,几乎属于零容忍,特别是对“行为不端”的女性,我想这种意识应该起源于部落时期,当时应该是为了保证部落血统纯正做出的决定吧。
这就是中国的乡土文化,如果运用得好,将成可以使当地治安、社会风气变得更好,运用得不好,也可能造成很多人间悲剧。《白鹿原》的祠堂就给我们展现出那时候的乡土文化。像黑娃这么有反抗意识的人,在祠堂面前都不得不低下那桀骜不驯的头颅。
一方面,田小娥遭遇是值得同情;另一方面,在当时也告诫了其他的人,把握住自己的行为,别让自己身上有污点,否则,将一辈子无法翻身。
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其实都是“人治”的结果。悲喜就在于族长和人们的一句话而已。假如当初宽容的接纳了田小娥,还会有后面的故事么?
但是从白嘉轩的做法上来看,也没有错误,始终是根据族规办事,而且白孝文因为与田小娥有了扯不清的关系之后,照样是该怎办就怎么办。如果接纳了的田小娥,估计后面就乱套了,乡约和族规就没有约束力了。
无论是《乡约》还是一些不成文的族规,都乡土文化的一部分,相对国家法律法治而言,乡土文化属于礼治。这里的人们因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都带着血缘、亲戚的关系,把一个地方的人们无形中绑在一起。加上当时人口流动率不高,很多人一辈子都生活在一起,所以,这些乡土文化还必须得遵守。
长期生活在一起。行为者对于乡土文化规则从小就熟悉,不用问任何理由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乡土文化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
当白嘉轩问黑娃:“没让你跟那个女人进祠堂拜祖,你恨不恨我?”黑娃诚实地回答:“我知道族规。这不怪你。”
这也是剔除掉糟粕后,中国乡土文化的魅力所在。只是乡土文化的存在,就看执行权力的族长和长辈本身的修养和人品,正如一把好刀,在厨师手里变成烹饪美食的工具,如果落在歹徒的手里,则可能变成了凶器,而刀本身是无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