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籍天文学研究者荣获“科学探索奖”,未来将秉持好奇心探索“无人区”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
一束束聚光灯照亮,11月26日,云南籍青年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和另外99位青年科学家一起,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从探索科学的“无人区”,走上第三届、第四届“科学探索奖”的红毯。
作为一项面向科技前沿的奖项,对于像李柯伽这样探寻奥秘、认识边界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而言,“科学探索奖”不是一顶“新帽子”,而是一双“新靴子”——对纯粹科学探索精神的肯定,鼓励着科研工作者回归科研本身,在科学探索的路上更有底气追寻好奇心,更有定力地探索“无人区”的工作。
1980年,李柯伽生于云南东川。这座矗立在丰饶红土地上的小城,有坚毅挺拔的乌蒙山系、拱王山系作为脊梁,有广袤浩瀚的金沙江、小江奔流而过,更有独属浪漫“彩云之南”的漫天星辰。
也许正是家乡的那片浩瀚深空,开启了他在茫茫宇宙中的科学探索之旅。2003年、2009年,李柯伽从北京大学天文学系分别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3年秋入职北京大学。此前,他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
李柯伽的工作领域,主要是脉冲星和快速射电暴的观测研究。快速射电暴,是宇宙中偶发的无线电爆发事件。在几毫秒的时间内,它们所释放的无线电波段的能量,相当于世界当前总发电量累计几百亿年的综合。在发现快速射电暴中新的观测现象和利用高精度脉冲星测时来研究低频引力波方面,李柯伽取得了多项有很高国际显示度的突出成果。
2021年4月,李柯伽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这一当今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探测到快速射电暴FRB20201124A的重复暴,当时全世界探测到有重复暴的快速射电暴仅有21例。
他立即将这一令人欣喜的观测结果分享给了隔壁办公室的科研“邻居”、北京大学教授东苏勃,后者得知后马上组织团队对它的宿主星系进行光学观测。依托FAST,研究团队“拍摄”到了FRB法拉第旋转量动态演化的“电影”,首次发现了法拉第旋转量的奇异演化行为,即在前36天里法拉第旋转出现了无规律的短时标演化,而在随后的18天里几乎不变;首次发现了FRB的猝灭现象,即FRB20201124A从保持高事件率态到在74小时内突然熄灭;首次在FRB中探测到了与之前所有FRB都显著不同的高圆偏振度脉冲,其最高值达到了75%;还首次测到了偏振度随着电磁波波长振荡的现象……
法拉第旋转量的短时标演化。阴影区有FAST观测,但是没有探测到FRB爆发,说明FRB是突然熄灭的
FRB 20201124A 中探测到的线/圆偏振度和偏振位置角的振荡现象
9月15日,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李柯伽因脉冲星和快速射电暴的原创性研究工作,在天文和地学领域获奖。巧合的是,他的科研“邻居”东苏勃,也曾在2020年获得过该奖项。
“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作为一项由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科学探索奖”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无人区”,四年以来,已奖励资助了200位青年科学家。
据悉,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十个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遴选不超过5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
如同往届一般,第三届、第四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的红毯上,满是“探索者”的足迹。从青藏高原巨灾风险预测到隧道机器人智能建造,从天然药物生物合成到植物年龄不可逆,从中国天眼FAST的核心技术到助力中国碳中和的能源突破,从免疫治疗新靶点到逆转衰老的基因密码……在今年的获奖名单中,第一位“90后”科学家获奖、第一次出现医学科学领域获奖人、首位澳门地区科学家入选,还有16家机构首次有人摘奖。
也如同“科学探索奖”所期望的一般,这些获奖的青年科学家,将在“科学探索奖”搭建的学术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中,自由探索、交叉合作,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和原始创新成果,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中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