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一份开发双湖无人区的珍贵报告
从今年7月份起,第二批西藏高海拔生态搬迁牧民群众响应党和政府保护生态的号召,从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出发,陆续撤离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生命禁区”,这让我不由得想起40多年前,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热地率领工作组,前往开发的双湖无人区进行调研和考察的那段波澜壮阔、建设新家园的辉煌历史。
这是中国石油所援建的双湖特别区(现双湖县)城镇新貌(唐召明2010年摄)
1976年1月,为了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西藏那曲西北部无人区的丰富资源,缓解申扎、班戈等县的畜草矛盾,经西藏自治区和那曲地区批准,设立双湖办事处(现双湖县)。那曲地区2053名牧民赶着16万头(只)牛羊首批搬迁至双湖无人区,在这片平均海拔5000多米、令人望而生畏的人迹罕至的荒原上,创造新生活。
同年4至5月份,根据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热地率领工作组赴双湖,就办事处选址、搬迁牧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以及今后发展潜力等,开展实地调研和考察。
这是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热地(后排戴围巾者)到新成立的那曲地区双湖办事处(现那曲市双湖县)进行调研和考察(唐召明翻拍资料照片,1976年摄)
热地带领的工作组克服各种困难,深入基层,走访牧户,历经一个多月完成了有关双湖无人区的调研报告。这份报告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以及开发和建设双湖,奠定了基础。
同年6月16日,热地在呈送自治区党委的调研报告中写道:“根据区党委的指示,我于4月14日至5月16日到双湖去了一趟。在这期间,我先后到了双湖西北部、加林、江爱、马俄、色拉和西北雪山等地查看,同已搬迁北部的6个公社党支部书记、部分社员群众和双湖办事处党委的领导、机关部分干部进行座谈。对双湖地区的自然环境、水草、矿物,办事处的驻址和已搬迁来的社员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今后开发‘无人区’的一些问题作了粗浅调查……”
关于开发双湖无人区的基本情况,热地在调研报告中详尽地介绍道,“关于开发无人区的工作,那曲地委从1975年4月就着手进行了,决定由地委副书记洛桑丹珍同志负责,从申扎、班戈、安多三个县中抽了部分脱产干部、公社(队)基层干部和积极分子组成的三个考察队,共50多人,分成6个考察小组,对双湖地区的大部分地方进行了实地勘察,为开发‘无人区’打下了基础。去年下半年,自治区党委正式决定成立双湖办事处,今年1、2月,双湖办事处党委和办事机构的工作人员进驻双湖。在双湖办事处党委、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那曲地委决定把申扎县俄久卖、俄久多、来多强玛、吉哇、措折、嘎措6个公社划归双湖办事处管辖,6个公社共有21个生产队,562户、2898人。有牛19103头、绵羊207979只、山羊71329只,马877匹,共有牲畜299288头(只、匹)。到目前为止,已搬迁双湖地区的有389户、2053人,牛11053头、绵羊118739只、山羊30513只、马396匹,合计160701头(只、匹)。双湖办事处党委计划在今年秋季以前,结束6个公社的全部搬迁工作……
关于双湖地区的特点,热地在调研报告中详尽地描述道,“一是地域辽阔,气候寒冷。双湖地区现约有1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在五千公尺(米)以上。基本上属于丘陵地区,也有不少大雪山。如,马意雪山、角莫雪山、西北雪山、加林雪山、穷帽雪山、阿俄雪山、司五雪山等。我们这次调研发现,地图上写的地名位置有的与实际地理位置对不起来;有的比较有名的地名,地图上却没有写上。这里虽然是高寒气候,但有的地方有小气候。如加林、江爱和马俄一带。在加林,去年申扎县驻加林工作组,试种青稞、元根(蔓箐)和白菜。尽管播种期有些晚(5月中旬播种的),青稞基本成熟了,但颗粒不太饱满,元根大的一个有半斤重,白菜大的一棵有二斤重。今后有可能开发成为农业区的话,可开垦面积至少在1000亩以上。据反映,江爱、马俄一带,还可以试种蔬菜。
二是草场面积大。草场面积约占双湖地区总面积的60-70%,即有72000平方公里到84000平方公里,是一个天然的大牧场。其余是山、湖泊和沙地。有水有草约有3至4万平方公里左右;有草没有人,但有畜用水的地方约有4万平方公里左右。草本植物虽然有几十种,但主要牧草是加扎草和龙马草两种。总的看,草的密度不大,但长的较高,有的大平坝和山坡的草密度则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