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一份开发双湖无人区的珍贵报告
三是湖泊多。大小湖泊遍及整个‘无人区’,主要是盐碱湖。其中的雪盐湖、空空盐湖、加洛盐湖盐质量都比较好。群众反映,这里主要是缺少淡水,但地下淡水潜力却很大。
四是野生动物多。据群众反映和我们的实地观察,这里有野牛、野驴、羚羊(有独角的)、黄羊、狗熊、狐狸、猞猁、狼、大头羊(盘羊)、石羊、兔子等12种。数量最多的是野牛、野驴和羚羊。一群野牛多的有几百头,一群野驴有几百头,羚羊几乎遍布每条(个)山沟与草坝,狼也比较多。
五是日长夜短。一般是六点钟天亮,10点钟天黑。有的地方则6点钟天亮,11点钟才天黑。
这是双湖办事处干部在盐湖挖取自用盐巴(唐召明翻拍资料照片,1976年摄)
双湖办事处的全体同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们边学习、边工作、边劳动。他们在平均海拔5000公尺(米)以上的双湖,创建了办事处的驻址。有的同志说:‘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组织上派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双湖来,只要革命需要,不要说到无人区,就是上刀山、下火海都敢去。’‘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长期建藏,扎根双湖,建设好双湖草原是我们的责任!’他们发出了自己的铮铮誓言。
创建办事处初期,首先遇到的是没有燃料,领导就带头翻山越岭,去捡野牛粪。其次是找水源,修水池,平整土地搭帐篷。白天学习、工作和劳动,晚上则站岗放哨。双湖办事处的同志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关于“无人区”的形成和开发意义,热地在调研报告中还介绍道,“藏北‘无人区’是指西藏境内西白山以西,木嘎山以北,阿里以东,新疆以南的广阔地域。
从历史上看,这里有些地方并不是从来没有人的。曾有贫苦牧民为逃避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而进入部分无人区居住、放牧。当时,由于西藏“管家、贵族、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加之土匪出没,以及邻近外民族的不断闯入抢劫,大人被杀掉,小孩被抓走当奴隶,牛羊被赶走……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在这里的贫苦牧民只好背井离乡往南搬迁。从此,这个地方就逐渐成了人烟绝迹,野兽成群的‘无人区’。
同西藏其它地方一样,藏北草原1975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出现了牲畜数量多,草场面积相对不足的畜草矛盾。广大牧民群众在大搞草场基本建设,增加原有草场载畜量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在寻找和开辟新的草场。
据了解,申扎、安多、班戈三个县,就有部分社队到北部部分地方去放牧,一般是冬去夏回。这样,就使‘无人区’的土地上有了人畜。尤其是申扎县俄久多等公社经过一年来的试验性放牧,实践证明,牲畜膘情比南部好,幼畜成活率比南部高,牲畜病情也相对减少。南部现在处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有的社队出现饿死牲畜的情况,而北部却未出现类似情况。相反,原来的弱畜搬入北部后,成为膘肥体壮的一类畜,是发展牧业生产的好地方。此外,这里资源丰富,野生动物众多,潜力很大。这说明开发‘无人区’有着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这是通往双湖办事处重要公路桥梁的“382”铁桥(唐召明提供,1975年摄)
从历史、现实和长远的观点来看,开发‘无人区’是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巩固集体经济,发展牧业生产的迫切需要,也是巩固边疆的迫切需要。总之,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
此外,热地还在调研报告中就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双湖办事处驻址问题,双湖办事处党委、干部和群众建议、要求,以及具体意见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这是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热地(右)在与人大代表进行交流。1988年1月15日至23日,西藏自治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在拉萨召开(唐召明1988年摄)
时光荏苒。2013年全国“两会”前,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开会间隙采访了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专访了他所亲身经历的双湖无人区从开发建设到发展进步的几十年历史进程和变化。
谈到双湖无人区开发时的艰难困苦,热地深有感触地说,“双湖高寒缺氧,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十分恶劣。那时候,办事处只有几顶帐篷,连遮风挡雨这样最基本的条件都无法满足;燃料十分匮乏,只能靠捡羊粪、牛粪,做饭、吃饭都很困难;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大卡车和两辆北京牌吉普车;医务人员仅一人……当年尽管条件艰苦,但双湖干部群众精神饱满,大家克服种种困难,一心一意扎根和开发建设双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