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不力OR邪教献祭?我们仍未知道,那天大海的真相
谁也没有想到,纪录片正是在此时实现了最后的“突破”。
像是灵光乍现,某天晚上,金志英尝试着在海底地形图上下拉750米,意外发现航行线路完美地重合了海礁等高线,两个左急转弯与海礁线尖角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世越号”在每次看似“醉驾”的转弯,都是蓄意撞向暗礁的“自杀行为”。
“虽然,我也不喜欢这种说法和这种联系,但是冥冥之中,会不会是孩子们呢,只能这么描述的,圣光一样的灵感。”金志英说。
作为辅证,调查团队研究了照片,发现左侧的船锚被使用过;汽车监控表明,“世越号”的倾斜是由极强的拖拽力造成。
拖延救援,发布获救的虚假新闻,以及青瓦台七小时被合理串联起来,这绝非一次意外的海难,而是一次早有预谋的自杀行为:
凌晨就关闭了AIS的“世越号”,一次次试图撞击海礁,而由于礁石尚不足以撞沉船只,“世越号”便将船锚下到礁石中,最终以拖拽力拉斜了船只导致自沉。
比起单纯的数据,这似乎是一个更难以回答的问题。遗憾的是,《那天,大海》停下了追问的脚步。而它停下的地方,骗保门,潜艇撞击,邪教门......一系列醒目又玄幻的假说涂贴在青瓦台的谎言之上,吸引来更多看客,却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2016年,《那年,大海》与韩国民众见面,在排片份额少得可怜的情况下,拿下超过50万人次的票房成绩,并创下本土纪录片票房历史第4,政治时事纪录片历史第1的票房纪录。
事实上,接到拍摄任务时,金志英对“世越号”一无所知,也认同政府所认定的单纯沉船事故。“就是在两个月内,做出一个简短的视频”。但当面对遇难者家属时,一向以目光犀利、采访执着的风格,而被冠以“疯狂金导演”的金志英无法拒绝。
追寻真相的路上,有真假掺杂的信息,有拒绝合作的知情人士,有政府的阻挠。纪录片团队自掏腰包,最终耗资9亿韩元,花时3年半,让人们又一次看到,将良知和职业道德付诸行动的媒体人。
《那天,大海》以一己之力给了当时的韩国政府一记重击。
2017年,在海底沉默了三年的“世越号”被打捞上岸,民众对朴槿惠的执政能力产生动摇,文在寅迅速反击,成为现任总统。
上任以后,文在寅数次在脸谱等社交网络上发文,向“世越号”沉船事故遇难者家属和全国人民承诺会彻底查明“世越号”事故真相。
然而,就在今年,怀着一腔热血上台的文在寅民调持续下降,调查又一次陷入暗淡。
韩国国情特殊,执政党众多又受到财阀的控制,而诸多财阀的背后是美国的经济力 量。作为以美国代言人存在的朴槿惠、李明博等人,以及“世越号”背后大企业的暗影,是文在寅难以动摇的。
而这一次集体“自杀”究竟牵扯进了哪些势力,目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更大阻力来自于“后真相时代”。 面对涌向社会的信息碎片,大部分家属和社会民众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去查证、采访、取证。
而新兴的媒体传播方式又让人们养成对所谓专业信息的依赖,谎言与真相只是依靠民众的情绪和意愿选择对立或者合作,一些被遗忘,一些注定无法撼动。
徘徊于两者之外的,则是遇难者的家属难以被时间抚平的悲伤。受害者浩赞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些年无论多么憋屈,都没有流过一滴眼泪,感觉到了真相归明的时刻,才能哭出来。
在纪录片的结尾,檀园中学的孩子们轻快地哼着“春天又来了,我们见面时的香气依旧 ,”一张张笑脸闪过,只有“已故”粗体黑色的字幕定格。 250名高中生在听了船长原地待命的广播后,放弃了跳海自救。
在等待救援的最后两个小时,救生服的夏橙一般的明快的颜色成为了整部纪录片唯一的鲜亮。 剩下的,只有活着的人在黑暗中,无路前行,又无法停下。
翻开新闻,关于世越号的调查早已停留在2018年四月份文在寅最后一次口头表态中。猎奇的假说逐一退潮,埋葬着真相的大海沉默如常。
最后的问题没有解答,但人们似乎已不再提起那些孤勇,祈祷也已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