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教师因朋友圈内容被家长举报:“整天吃喝玩乐,不配为人师表!”教师到底该不该有“下班自由”?
01
山东某中学教师的朋友圈,最近成了舆论风暴的中心。
家长随手截下几张生活日常——周末露营的九宫格、深夜火锅的热气腾腾、假期旅行的蓝天白云,配上“不务正业”“不配为师”的指控,将这位老师推向风口浪尖。
争议早已蔓延至全网:教师的私人生活,究竟该不该被“职业滤镜”360度监控?
有人质问:“教师下班后发朋友圈吃个火锅,难道就比医生、警察、公务员更低人一等?”
也有人反驳:“既然选择当老师,就该时刻谨言慎行,朋友圈也算半个讲台。”
而更多一线教师无奈自嘲:“原来我们的职业资格证是24小时生效的,连发个自拍都要先自我审查。”
这场闹剧背后,藏着一个更尖锐的矛盾——当教师的“人设”被无限拔高,普通人最基本的喜怒哀乐,是否注定成为道德靶心?
02
翻开《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白纸黑字写着“言行雅正”“规范从教”,却找不到一条规定要求教师的朋友圈必须“积极向上”。
法律专家说得直接:如果吃喝玩乐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凭什么用“圣人标准”审判普通人的生活?
可家长们的逻辑同样自成闭环:孩子会刷到老师的朋友圈,万一模仿“享乐主义”怎么办?
这让人想起两起极端案例:2022年山东某教师因朋友圈辱骂女性被停职,那是咎由自取;
但2024年青岛教师举报学校食品安全反遭打压,却让人心寒。
如今这位晒生活的老师,既未越界违法,也未煽动对立,仅仅因为“活得不像个老师”就被指责,更像一场荒诞的道德围剿。
当“师德”的边界模糊到连一顿火锅都要上纲上线,明天是否连教师穿什么衣服、看什么电影都要被审判?
03
教师当然不是“特权群体”,但也不该是“透明人”。
我们呼吁的从来不是无底线自由,而是对职业身份的人性化认知——课堂上的谆谆教诲与下班后的一杯奶茶,本就可以共存。
与其苛责教师的朋友圈,不如思考:
为什么家长对教育的焦虑,总要找一个具体的“背锅侠”?
为什么社会一面抱怨教师压力大导致人才流失,一面又用显微镜放大他们的每一条动态?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而非制造完美偶像。
若教师必须活在真空里,那最终扼杀的不仅是他们的鲜活人格,更是教育的温度。
在指责老师的日常生活前,或许我们可以多问一句:
我们究竟是想培养眼里有光的孩子,还是只会拿着道德标尺丈量他人的“审判者”?
点在看
分享给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