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儿女经常打电话让父母别干农活了,又不给父母钱,却在回家的时候大包小包的带走东西,我看到了这几个原因。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春分时节,推开朋友圈,总能刷到一些年轻人晒的从老家带回来的"战利品":自家种的蔬菜、散养的土鸡、新鲜的土鸡蛋......配文往往是"妈妈满满的爱"、"农村的味道就是好"。可每次看到这些,我的心里总会泛起一丝苦涩。
记得上个月,在村口的老槐树下,遇到了李叔。他正弯着腰,一锄头一锄头地翻着地。看到我来,直起酸痛的腰,抹了把额头的汗,笑着问:"回来啦?"
"李叔,您儿子不是总说让您别种地了吗?"我忍不住问。
李叔的笑容里多了几分无奈:"他们是这么说,可是......"说着,他指了指不远处晾晒的辣椒和花生,"城里那些东西,哪有自己种的放心?再说了,种点东西给孩子们带回去,我这心里也踏实。"
这句话,道出了千千万万农村父母的心声。表面上看,他们执意种地是因为放不下,深究起来,却是道不尽的辛酸。
城里的儿女总在电话里说:"爸,妈,你们年纪大了,别种地了,注意身体。"可是,有没有经常问父母的钱够不够花呢?,有没有主动给生活费呢?。每次回家,大包小包地带走父母种的菜、养的鸡,临走前还不忘叮嘱:"妈,下次我来,再给我准备点。"
我注意到,这种现象背后有几个深层原因:
第一,城里的儿女低估了农村父母的实际支出。他们总觉得农村消费低,老人花不了多少钱。却忽视了看病、买药、日常开销等实际需求。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老人,种地也是一种节省开支的方式。
第二,"孝顺"被异化成了一种形式。微信视频里嘘寒问暖,朋友圈晒父母种的菜,看起来很孝顺。但实际上,这种"孝顺"往往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为父母的晚年生活负起责任。
第三,一些年轻人把"啃老"合理化。认为父母种地只是他们的"爱好",接受父母的劳动成果成了理所当然。却没想过,这背后是父母佝偻的脊背和粗糙的双手。
昨天,我又看到李婶在菜地里忙活。夕阳下,她的身影显得特别单薄。我走过去,听到她在跟电话那头的女儿说:"不用担心,妈身体好着呢,地里的活也不累......"
挂了电话,她叹了口气:"种点菜给孩子们带回去,看着他们开心,我就知足了。"
这句话让我鼻子一酸。多少农村父母,把节俭和付出当作了爱的全部表达方式。他们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儿女最好的。可是,这种爱是有代价的,是用他们的健康和时光在慢慢支付。
其实,真正的孝顺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与其让父母继续操劳,不如每个月多给些生活费;与其大包小包带走他们的劳动成果,不如常回家看看,陪他们说说话。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最该珍惜的,不是父母种出来的菜,而是种菜的父母。趁他们还在,好好尽孝,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最后的遗憾。
看着那些仍在田间劳作的父母,我总在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让他们真正放下锄头,过上舒适安逸的晚年生活?这个答案,也许就在我们每个为人子女者的心里。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