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狗的无语瞬间:“当住宿标准500元,而我定了498元的酒店……”
这是一个读者给我发来的语音投稿。
此读者是个投行打工人,入行3年。
近期,他在江浙沪某2.5线城市短途出差(仅住宿一天)执行项目时,选择了一家较为高端的万豪旗下五星级酒店。
公司的差旅住宿标准是500元,因为当天房源不紧张,他定的价格是498元,没有超标。
未曾想到,在报销时,小伙的领导看到了他住宿酒店的名称和价格,便给他打了电话。
领导并未批评小伙,也没有做硬性要求。但表达了团队目前业绩压力较大,建议他以后尽量不要用满住宿额度。能省一点是一点。
小伙觉得有些尴尬,也有些无语。
所以才来找我吐槽,并问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孩子你还是太年轻,真把住宿标准当住宿标准啊?
从业这么多年,我退过的报销款也不少了。有好多报销时还被认为是合规、合理的费用,事后又追着我返还。
这不是咱金融业的传统艺能嘛?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这是金融业的量子报销学:既允许又禁止,既合规又逾矩。再干几年,你习惯了就好。
以后出去出差时,选酒店时,先点选价格“从低往高”排序,这是给你自己省事儿。否则你好不容易从几家498元的酒店里选出了性价比最高的那家,抵不过领导一句“年轻人要学会替公司着想”的提点。
精力也消耗了,奢华酒店也没享受到。赔了夫人又折兵,亏大了。
记住,既要能在IPO酒会现场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又要能在酒会之后一个人骑着共享单车回快捷酒店。能屈能伸,这才是真正优秀的Banker。
(你们的小然叔我,这么多年就是这么苟过来的)
调侃归调侃,也说几句正经的。
作为一年在外100-200天的差旅牛马,我非常能够理解和共情这位读者。
有时候,即便一个晚上睡不了五六个小时,我们也都想选择更好的酒店,甚至会有一种顶着标准上限定酒店的强烈冲动。
用“资本家”(必须双引号,杠精别来,我怕你们了)的钱换牛马们的基本睡眠权,天经地义。连续高压工作后,人在酒店选择上的冲动消费就是会提升。大家有没有想过,投行民工对行政酒廊、对积分的执着,并不全是贪图小便宜,也有过度透支后的一种补偿诉求。
但管理者视角截然不同。
我查了一下几家大券商的差旅费用,2023年基本是券商行业差旅费的顶峰。比如大平台全年差旅费用6.2亿,国贸大摩全年差旅费用4.3亿且人均差旅费冠绝全行业,即便是出了名扣的25司和622司,差旅费也都超过2.9亿。
假设人均住宿费降10%,节省出来的大几千万费用,能多养多少团队?
于是,“既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连夜跑”的现象就出现了。“你们住得差点怎么了?当年我……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吃不了苦……”之类的pua话术便不停出现。
当然,我能够理解投稿的这位读者,他真正觉得无语的点,在于“我明明在规则之内行事,为何却仿佛踩了雷?”
看开点吧,住的是五星级酒店,还是如家汉庭,也不改变差旅牛马的悲催和奔波。与其自己生闷气,不如再乐观点,快去看看怎么才能用酒店积分薅到更多的羊毛。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