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父母聚在一起,聊成绩的少了,更发愁的是……
这代孩子学着最前沿的知识,却卡在千年不变的人情世故里打转。
老说"长大就懂了",可人际交往这门生存必修课,真能自己突然开窍吗?
当孩子拿着考得不错的卷子却换不来一个放学同路的朋友。
在班里总是独来独往,想交朋友却总被冷落;
明明想好好相处,却总因为过于较真儿,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闹得不欢而散……
看着他们像蒙着眼在社交场上乱撞,突然明白:
比考砸更让孩子难受的,是被困在名为"社交孤岛"的玻璃罩里。
这些要手把手教的处世智慧,既不在课本里,也不会在老师的教案上,
说到底还得靠咱们当爹妈的。
我自己就经常和孩子复盘那些微妙的相处之道,就像提前给她点亮小夜灯,总比摸黑走夜路强,至少能让他们的学生时代少摔几个跟头。
学着主动麻烦别人
现在总说:主动的人先享受世界。这话用在交朋友上也挺合适。
如果觉得直接聊天太刻意、太突然,不妨从麻烦别人一些小事儿开始。
比如说借支笔,问一道题,这样既不会真的给人家添麻烦,彼此又有了交往的契机。
很多孩子可能会特别为难,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但人都喜欢被需要的感觉。借用卡耐基的话来说:
“如果想要让交情变得长久,那么你得让别人适合为你做一点小事,这会让别人有存在感和重要感。”
你麻烦别人,别人才有机会麻烦你,一来二去,关系才能加深。
如果你不麻烦我,我也不需要,你们永远都是两条平行线。
当然,这种求助,也要掌握好分寸。
不能过于频繁,也要考虑到当下的处境,别在人家忙的时候,强行刷存在感。
恰到好处的"被需要" 是信任,没完没了的 "求帮忙" ,那就是负担了。
帮忙是情分
不帮是本分
说到帮忙,我想起发生在朋友家孩子的一件事:
他帮小区的同学连续带了一周作业,对方每次啥都不说,就默默收下。
后来他生病了没继续帮忙,对方居然抱怨:“你怎么这么不靠谱?”。
这种只享受,不回报,谢谢都懒得张口说的孩子,现在还不少。
还是那句话:别人帮忙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出门在外,你得到的每一份善意,都应该被珍视,毕竟谁都没义务围着你转。
别觉得“都是同学,没必要客气”,真诚的感谢,才能让对方感觉:自己的付出被看见了。
不光嘴上要说,更要用行动回馈。比如别人帮你值日,你可以主动带点小零食,表示感谢。
人情往来就像存钱罐,你存入真诚和感恩,才能在需要时取出温暖。
学会适当的示弱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那些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有时候反而显得不太合群?
倒不是因为成绩好,惹人嫉妒,而是当一个孩子表现得过于出色时,大家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距离感:“他好像和我们不太一样。”
这种微妙的心理,会让其他孩子既敬佩又不知该如何亲近。
心理学上有个“出丑效应”,意思就是:平庸的人不惹喜爱,但完美无缺的人,也不受欢迎。
反而是那种有些小缺点,但整体很优秀的人,更让人愿意靠近。
所以,想要自己人缘好,就不要让别人觉得你“无所不能”。
适当的暴露一点小缺点,承认“我也有做不到的事”,比如小组合作时,你可以主动说:“我不太会做 PPT,你能教教我吗?”
这种示弱不是软弱,而是让别人敢靠近你的智慧。
因为这样别人会觉得: “他和我一样是普通人”,相处起来才轻松自在。
再说了,这样也避免了别人对你期待太高,减少不必要的压力。
不陷入无意义的争辩
有些问题的答案,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全看个人喜好。
就像有人爱吃甜粽子,有人偏爱咸粽子,你争一百年,也没有答案。
所以遇到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没必要非争出个高低对错来。
不妨说一句:你说的好像也有道理,我再想想”,既保留了体面,又节省了精力。
而那种故意挑衅,心怀恶意的人,就没必要理论了。
这就像对牛弹琴:你说得再好,牛也听不懂。
人的精力有限,别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浪费时间和情绪。
把反驳的力气用来读书,运动,提升自己——当你站的高了,那些声音自然就听不到了。
写在最后:
听过一句话:“真正的成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
我们教孩子看懂这些“潜规则”,不是要他们虚伪市侩,而是希望他们明白:
真诚需要带点锋芒,善良要有底线支撑,与人相处要懂分寸,面对冲突要知进退。
愿我们的孩子,既能像小太阳一样温暖纯良,又能长出保护自己的“铠甲”,在复杂的世界里,活得清醒、舒展、自在。
如果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记得点赞+转发,姐妹们也可以自报一下孩子的年龄,看看咱们平台的娃都多大了,说一说孩子的性格是开朗还是内向,在社交方面有没有出现过困扰。
不管怎样,那些年我们错过的社交课,如今和孩子一起补上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