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凡是能做大事的人都做到了这4点:1不考验人性,2树威信,3识别捧杀,4坚守德行
意思是,君子应该广泛学习前人圣贤言论与行为,以积累、提升自身品德。
一部《资治通鉴》,历时19年,耗尽了司马光一生心血。他真正做到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1362年16个朝代史中,我们能从中汲取数不尽的人生智慧。
你会发现,凡是能做大事的人,都做到了这4点。
1
永远不要低估人性
“晋阳之战”中,智伯联合韩、魏两家用水攻包围了赵氏的晋阳。
晋阳各地水位达到了1.2米,连灶台都被淹了。这时,韩、魏两家想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知道,赵氏被灭后,接下来智氏要对付的就是他们两家了。
智伯谋士絺疵(chī cī)提醒他,韩魏可能要背叛他了。智伯不但不相信,还把絺疵的原话告诉了韩魏,以此考验二人。
韩魏二人早就是人精了,当然立马否认,并称这是敌人的离间计。
韩魏走后,谋士絺疵与他两打了个照面。
絺疵是个微表情专家。他见韩魏二人盯着自己看,又急忙离开,明白智伯已经把自己的话告诉了韩魏。他再次提醒智伯韩魏要反他的心思。
可惜的是,智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人性,最后反被韩魏赵三家用水攻给灭了。
智伯知道韩魏有反他的心思,却仗着自己实力比别人强,加上自恃聪明过人,不把谋士的意见放眼里,用谋士的原话考验韩魏忠心。
可是,人性根本就经不起考验,它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
韩魏二人用谎言安抚了智伯,智伯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只是他到死也没料到,韩魏安抚完他后,转头就联合赵氏谋划起反攻。
永远不要低估人性,要知人性而不被人性驱使。
世界名著《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他每次打鱼回来时都会把渔具搬回家。尽管他知道没有人会来偷他的东西,但熟知人性的他还是觉得没必要把渔具留在船里引诱人。
做人最高的境界便是如此,深谙人性,但不考验人性。
2
树立威信,守护利益
公元前403年,魏斯、赵籍、韩虔三家分晋,周天子没有反对的实力,亲自加封他们为诸侯。
对这件事,司马光评论道:“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他强调,如果乱了名分,天下必然大乱。
三家分晋事件中,周天子本可以拒绝,因为魏赵韩如果不忌惮天子名分,早就可以自立为王。但是他们怕名不正言不顺,被人抓住辫子,进而被讨伐,所以向周天子讨要名分。
只是周天子太弱小,迫于魏赵韩施加的压力,没有守住天子威信而屈服了。但是,周天子就算是屈服了,他的前景也是非常不乐观的。
破例一旦开始,就会变成“惯例”。
因此,三家分晋,不是魏赵韩坏了礼制,而是周天子自己坏了礼制。
国家如此,个人也一样。一个人要有一定的威信,否则,一旦给人以“好欺负”的印象,他人就永远不会忌惮你。
这不是说要做一个盛气凌人的人,而是说,在关键时刻,特别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时候,即使明知实力不如人,也一定要敢于立威。有礼有节地维护自身利益,不卑不亢,不轻易放弃。这样,其他人才不会再打你的主意。
3
要有识别“捧杀”的智慧
韩、赵、魏三家分晋前,智氏在晋国的实力是最强的,但最后最先被灭的却是智氏,原因就是智氏不懂“捧杀”的负面威力。
智襄子为了增强自身实力,曾向韩康子要土地。
韩康子不想给,他的总管建议道:“如果不给,智伯(智襄子)可能会来攻打我们,还不如给他,这样他就会得意忘形,以后敌人也会越来越多,到时候我们就能找到机会见机行事了。”
智襄子拿到韩康子送的土地后,便如法炮制,向魏桓子要地。魏桓子迫于智襄子淫威,也给了土地。
后来,智襄子又向赵襄子要地,但赵襄子拒绝了。智襄子大怒,联合韩、魏攻打赵氏。
在赵氏即将被破城时,韩、魏反水,联合赵氏反攻智襄子,智氏被灭。这就是有名的“晋阳之战”,此战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
智襄子行不义之事,韩魏两家反而对他万分殷勤,但智襄子却从未想过这其中的厉害关系。
当一个人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却无人提点时,灾祸就无可避免了。虽然智氏实力最强,仍逃不过被灭的命运。
正如《周书》所言:“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想要打败他,一定要暂且帮助他。想要得到利益,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普通人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取得成绩时不要沾沾自喜,对待他人的赞美之词也不要太放心上。时刻提醒自己学会识别“捧杀”之术,不要沉迷过去,凡事往前看,让自己更进一步,才是抵御“捧杀”的良药。
4
一个人的德行决定了他能走多远
智氏本可以避免被灭的结局,但在立继承人时,智宣子选择了有才无德的次子智瑶(也就是智襄子),拒绝了族人改立长子智宵的建议。
和智宣子不同的是,赵简子没有因为偏爱随意选择继承人,而是分给两个儿子一人一片竹简,上面刻着做人做事的道理。三年后,他询问儿子们竹简上的内容,大儿子伯鲁早就把它抛到九霄云外了,小儿子无恤却倒背如流,并从衣袖里恭恭敬敬地拿出了这块竹简。
赵简子看出来小儿子无恤是贤德之人,于是立他为继承人。
一个人的德行决定了他能走多远。
宣智子没有采纳族人的建议,他死后,智襄子继位。智襄子嚣张跋扈,自视甚高。
而赵襄子以仁德治国,在“晋阳之战”中,满城百姓即使没食物吃也一直跟着他坚守城池。
“晋阳之战”的结局也很戏剧性,占据有力地位的智氏,反被即将失败的赵氏偷袭,最终被韩赵魏所灭。
由此可知,君主德行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掌权者若无德,即使才能出众,国家也会遭遇灭顶之灾。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无论是治国,还是与人交往,心怀仁德之心,舍得吃眼前亏,才能在未来行大运。
5
一个人能走多远都藏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
当我们不低估人性,也不考验人性;能不卑不亢立威信,有礼有节守权益;主动识别“捧杀”,持续精进自己;以德行为底线,让路越走越宽;
必定能干成一件又一件大事。
#资治通鉴#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