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妻子自己赚钱,喜欢的东西自己买,自己做饭,事事都自己处理,这个家离散就不远了
好多朋友都跟我倒过类似的苦水:结婚之后,自己活脱脱像个上了发条的永动机,赚钱、做饭、带孩子,家里的大事小情全得自己亲力亲为,另一半却跟个没事人似的,越来越“甩手掌柜”。
我朋友晓雯就是典型例子。她工作上雷厉风行,是家里的经济大功臣;每天下班后,又像个上了战场的女战士,一头扎进厨房,叮叮当当为一家人准备晚餐;孩子从日常起居到学习辅导,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她老公呢,每天下班回家就往沙发上一瘫,手机不离手,不是刷短视频就是打游戏,对家里的事儿压根儿不上心。晓雯偶尔忍不住抱怨几句,她老公居然还翻个白眼,没好气地说:“你啥都能搞定,我能帮上啥忙?”
真的,越能干的女人,越容易掉进“我啥都行,所以这些事儿都得我来”的怪圈。家庭的重担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压得人直不起腰,可另一半呢,却越来越轻松自在,仿佛这一切都跟他没关系。你想啊,要是家里啥事儿妻子都能一个人扛下来,另一半哪还有动力去分担?时间一长,这个家就算现在看着没啥问题,离分崩离析也不远了。
婚姻啊,它可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两个人的双人舞。要是你一个人把所有事儿都大包大揽,另一半就会觉得,反正有你在,他不用操心。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习得性懒惰”,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人要是长期依赖别人,慢慢就会变得懒得去承担责任,连动动手指头都觉得费劲。
晓雯后来也意识到问题出在哪儿了,就试着“放手”。她不再每天下班就跟打仗似的急着做饭,而是跟老公说:“今天我忙了一天,有点累,你试试做顿饭呗,就当体验体验我的辛苦。”刚开始她老公还一百个不乐意,嘴里嘟囔着“我可不会做”,但还是被晓雯连哄带劝地推进了厨房。虽然第一次做的饭卖相不咋地,味道也一般,但做着做着,也慢慢有了点样子。孩子的课后辅导,晓雯也不再大包大揽,而是跟老公说:“孩子最近学习有点吃力,你学历高,辅导他肯定没问题。”虽然一开始老公也抱怨,但慢慢也学会了怎么跟孩子沟通,怎么辅导功课。在婚姻里,不管哪一方付出太多,这平衡就打破了。想让家庭和和美美,就得在责任上“分分账”,你做一点,我做一点,大家都有参与感,这日子才过得有滋有味。
很多女人在家庭里付出的时候,都带着一种“自我感动”的心理。总觉得自己为这个家付出得越多,家就越幸福。可现实是,当你一门心思扑在家庭上,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家庭反而容易出问题。《亲密关系》这本书里讲过:“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在彼此独立的基础上,选择去爱对方。”要是女人为了家庭,把自己都弄没了,啥爱好都没了,眼里只有老公孩子,这种关系看着好像挺稳定,其实特别脆弱,就像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一点风浪。
我朋友美琪,结婚后就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家庭上,什么旅游、读书这些爱好全扔了,天天围着老公孩子转。几年下来,她发现自己变得一点儿主见都没了,生活里全是老公孩子的影子,连买件喜欢的衣服都得看老公脸色。有一次她看上一条裙子,跟老公说想买,结果老公嫌款式太花哨,她就不敢买了。后来美琪实在受不了这种日子,决定改变。她重新捡起了自己的爱好,报了摄影班,每周固定时间去学习拍照;还给自己办了美容卡,有空就去护理皮肤、做做造型。慢慢地,她找回了自信,也重新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神奇的是,她老公对她的态度也变了,开始更关心她、尊重她,还会主动帮她分担家务。所以说,女人爱自己,真不是自私,而是给家庭一个稳固的根基。你把自己照顾好了,心情舒畅了,对家庭的付出才更有意义,家庭氛围也会更温馨。
朋友们,咱得明白,女人可以强大,但别一个人扛下所有。你要是觉得自己啥都能行,啥都自己干,那另一半就会越来越依赖你,时间久了,这关系里就没了平等和尊重。咱得学会放下一些“全能”的担子,给另一半一个参与家庭的机会。经济上,跟另一半商量好怎么分工,比如你负责日常开销,他负责房贷车贷;家务上,让他也动起来,像扫地、洗碗这些活儿,完全可以轮流做;情感上,别把自己的需求藏着掖着,该说就说,你心里不舒服了,就坦诚地告诉他。咱要找的是个能一起过日子的搭档,不是个只知道享受的“甩手掌柜”。
更重要的是,女人永远要记住自己的价值,别把家庭当成生活的全部。要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家庭上,你失去的可是自己的自由和成长的机会。一个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女人,才是家庭真正的“定海神针”。咱得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拥有更幸福的家庭,朋友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