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当你经历的越多,你就会发现,凡是那些表面温柔善良,会顾全大局,表象和谁都不闹矛盾的人,实际上心机很深,下手比谁都狠
这世上有一种人,你初见时觉得她慈眉善目,说话轻声细语,处处为人着想。
日子久了才发现,那温柔背后藏着刀,那善良底下埋着毒。
曹雪芹写《红楼梦》,写尽了这种人。
你以为林黛玉尖酸?薛宝钗世故?比起那些真正"会做人"的主子们,她们简直单纯得像张白纸。
贾府里最会做人的是谁?王夫人。
这位贵妇从不与人争执,永远端庄得体,连说话都像棉花里裹着针——软中带硬。
可就是这位"菩萨心肠"的二太太,手上沾的鲜血不比任何人少。
她不用自己动手,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让人生不如死。
金钏跳井了,晴雯被赶出去了,可谁又能说王夫人半个不字?她永远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永远"为了大家好"。
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明刀明枪的敌人,而是那些笑着送你上路的"好人"。
01 金钏之死:菩萨面,蛇蝎心
金钏是怎么死的?表面看是自己跳井,根子上是王夫人一句话逼的。
那天中午,宝玉溜达到王夫人房里,见母亲在凉榻上睡着,金钏在旁边捶腿。
宝玉这孩子顽劣,上去就摘了金钏耳朵上的坠子,又喂她一颗香雪润津丹,说什么"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
金钏这丫头也是糊涂,回了句"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这话搁平时也就是句玩笑,偏生王夫人没睡着,听见了。
王夫人怎么做的?翻身起来,照金钏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当场撵了出去。
几天后,金钏投井死了。
这事妙就妙在王夫人事后的表现。
她跟宝钗说金钏弄坏了她一件东西,她生气打了她几下,撵了出去,"原要过两日还叫她上来,谁知她气性这么大,就投井死了"。
你看,坏事都是别人做的,她王夫人永远清清白白。
更妙的是,她后来还真掉了几滴眼泪,赏了金钏娘五十两银子,又要给两套新衣裳装裹——死人又不会说话,活人得了实惠,谁还计较真相?
这让我想起老家一个村干部,逼得人家破人亡后,自己带着花圈去吊唁,在灵前哭得比孝子还伤心。
围观群众都说:"看看,多好的领导!"
02 晴雯之死:偏见比刀更锋利
晴雯死得更冤。这丫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就因为生得好,手巧,性子直,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
王夫人见晴雯第一面就定了罪:"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
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你看,没调查,没审问,单凭长相和道听途说就判了死刑。
后来抄检大观园,晴雯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硬是从炕上拉下来赶了出去,连件像样的衣服都不让带。
王夫人怎么说的?"阿弥陀佛!今日天睁了眼,把这一个祸害妖精退送了,大家清净些。
"好一个"大家清净"!她王夫人吃斋念佛,手上不沾血,心里却早已把人生吞活剥。
晴雯被赶出去后,连口干净水都喝不上,活活病死了,死时喊了一夜的娘。
最讽刺的是,王夫人后来跟贾母汇报时,把晴雯说成是得了女儿痨,"万一传染给别人事小,姑娘们的身子要紧"。
瞧瞧,她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姑娘们啊!
这手段比现在那些裁员还说"为了公司长远发展"的老板高明多了。
有些人的善良,就像冬天的太阳——看着暖和,照在身上却是冷的。
03 远离伪善,拥抱真实
《红楼梦》里活得最累的是谁?不是黛玉,不是宝钗,是王夫人。
她得时时刻刻端着那副菩萨面孔,心里再恨也得笑,手上再脏也得装作干净。
这种人最可怜也最可怕,可怜的是活得像出戏,可怕的是看戏的人当真了。
我们身边从来不缺王夫人。
单位里那个永远和和气气的领导,突然有一天把你裁了,还说"这是上面的决定,我也很痛心";
亲戚中那个处处为你着想的阿姨,转头就把你家丑事传得满城风雨;
甚至你自己,是否也在某些场合,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身不由己的事?
曹雪芹写王夫人,写的是人性中那个阴暗的角落——我们都不愿承认自己有的那个角落。
区别在于,有人任其滋长,有人时时检视。
写在最后
贾府最后败了,王夫人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去。
算计了一辈子,到底算不过命。
倒是晴雯、金钏这些"不懂事"的丫头,死得干干净净。
曹雪芹给她们写的判词都比给王夫人的动人。
这世上最难得的不是聪明,是聪明而不算计;最难的不是善良,是善良而不表演。
我们读《红楼梦》,读的不是别人的故事,是自己心里那点明灭不定的光。
所以,下次见到那种完美得不像真人的"好人",你是会靠近,还是退后?
当你不得不戴上王夫人的面具时,还记得摘下来的路吗?